9月份的SUV销量榜单刚出,我第一时间翻了下笔记,结果看到Model Y依旧是销量冠军,数字听说大概4.8万左右(样本少,别太较真)。想想也正常,特斯拉这车对不少年轻人来说,买电动车就得买它,毕竟充电网络和软件体验一波流。有人私下给我吐槽,说这车虽然销量大,但成熟度方面,还真得打点折扣。
比如我今天和老王聊到他那个Model Y,提了点小毛病,底盘声音大、雨刷设计奇怪。老王说:你知道么,买回来没两个月,跑高速像是开着塑料盒子。我心想,这细节特斯拉其实早被用户吐槽得不轻,但销量依旧猛涨,说明啥?品牌形象强大,用户容错率高——没深想过这算不算倒买倒卖。
紧跟着的是比亚迪的海豹06新能源,听名字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多半数人会把它归入轿车,但实际上这货确实被归类为SUV,销量也挺活跃,粗估3.6万台(数据估算)。同比特斯拉的技术资本和全球影响力,比亚迪更擅长打价格战。跟老李聊过,他就是冲着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价格杀进来的。我花了Model 3一半的钱买了它,续航也不是差那么多。他说。技术层面咱也知道,比亚迪的刀片电池,安全性和性价比都属于上乘。唯一让我揪心是,供应链方面,他们毕竟不属国际车企,零部件波动还是不小,这种小变动就能导致整体项目推迟两三个月。
比亚迪还有一款挤进前十的元UP,销量相对低点,差不多1.8万台。我本来觉得这车可能就是为拉低入门门槛,结果实操体验让我改观。记得一次测试,方向盘质感比同价位的哈弗大狗好不少,但是空间表现比不上途观L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;我那天正好借用了朋友的小米YU7,也在榜单里,销量接近2万台左右。小米汽车在做生意这一块,真心下了血本。走的还是科技感路线,智能座舱和联接体验非常棒,倒是硬派越野能力差点意思。
顺便讲讲吉利汽车,这次博越L和星越L双双入围,销量分别估算在3万和1.9万。两车定位略有不同,博越L主打家用舒适,星越L更偏向运动风。说实话,吉利这两款的研发流程我相当熟悉,尤其是供应链整合方面,他们用了不少组合拳,有点像做大拼图,每个零件都要卡得服帖。大后期优化的响应速度远远超过我预期,一度让我怀疑产品经理是不是炼了假丹药。
不过别被数据表面迷惑了,实际渠道和用户心理还复杂得很。比如我和一个一线经销商小陈聊,他跟我说:星越L卖得好,很多是靠年轻女性客户,社交媒体口碑推的,但博越L老用户更多是家庭主妇,需求就是大空间和省油。 这让我想起,自媒体上常看到那种硬核数据对比,其实没啥用,用户买车更多是被细节打动。
计较下来,途观L和RAV4这两个老牌SUV销量也还得掂量,分别在2.7万和2.4万左右。价格拉得稍高,但口碑基础厚实。修理工老张曾说,他们的保养成本其实不低,百公里下来算下来油耗和维护花费比合资新能源贵不少,尤其是老车主比较中性。对我这种编辑来说,这类车的保值率挺让人头疼,降价速度太快,真想问一句:买这些传统燃油车还有意义吗?(这段先按下不表)
又反转一下,从供应链角度看,哈弗大狗销量能进前十,靠的就算是自主零部件的强大优势。换句话说,不像进口车得靠跨国供应,供应链断点少,交付稳定。售价估算在13万左右,我觉得这个价位下,这车的硬派性价比简直无敌,但谈到内饰质感和智能化配置,真比不过小米YU7。难怪很多消费者在选车时开始疑惑:买便宜还是买配置?
细节上说说,我一哥们刚买了问界M8,销量约1.5万台。他说这车用料讲究,空间不输丰田汉兰达,油电混合动力也够顺滑。问他为啥选AITO,他说:你考虑过这个价格买合资中型SUV还是买问界的混动?这燃油效率带来的是城市日常使用成本的大幅下降,比油车省三个点左右,我没详细测算,但感觉真值。 这感受很主观,但我猜你也会有同样的疑问:混动车市场价值到底有多大?能不能像纯电这样爆发?
说点跑题的,前几天我去4S店,看着前台姐和顾客聊天,不停地问你准备买哪款车?哪个配置比较符合你的需求?我心想,这些销售的培训里,应该都有怎么读懂用户心理这一课吧,结果我听到一半,顾客直接来句:预算有限,别忽悠我。尴尬又真实。这画面让我反思,车企与用户之间明明有大量数据和市场研究,但到最后能不能打动人的还是那些最简单的价格和口碑,毕竟买车这事儿,可不能上云端理论。
要说2025年9月SUV销量榜这份数据,有个用处是帮大家对比同价位车的实操差别,也方便入手时对比供应链风险和渠道优势。毕竟车没有一台是完美的,毕竟设计、制造、供应链三者之间,像是三脚架,缺一不可,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整个产品质量就会打折。
最后给你提个问题吧,你觉得现阶段新能源和燃油SUV哪个更值得买?我个人觉得,看完这榜单,答案还没那么简单。这里面牵扯到研发周期、零部件稳定性、用户惯,甚至是分期利率、保险费用等因素。日后或许我们得多找几位修理工、销售人员和用户聊聊,真要落地把各种数字和体验打平衡。
聊这些还挺累的。我也该去翻翻相册,翻出来一堆试驾车的照片,看看哪辆车那天修理工说的这块板件松了是不是还在。你觉得车企们在优化供应链的消费者关注的痛点会变吗?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