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些车企的营销,开始集体不务正业了。
具体来说,就是拿川藏线这种地狱级副本,去硬核论证自家电车的含金量。仿佛只要能在318上跑一圈,就能直接原地飞升,立地成仙。
他们的营销文案,或者说PPT里飞出来的神仙觉悟,是这么描述的:开着我们家的电车,跑在壮美的川藏线上,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一停,后备箱的对外放电功能一开,投影幕布一挂,直接就是雪山之巅的露天私人影院。左手诗与远方,右手科技与狠活,女朋友感动到流泪,同行车友羡慕到下跪。
就问你6不6?
好家伙,这套组合拳打出来,我差点以为任意门已经发明出来了。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,我们还没搞明白引力波,你们已经开始在高原上进行降维打击式享乐了。
但很快,就像所有美好的童话都会被现实的巴掌扇醒一样,一堆四川西藏本地的网友,或者说是真正的“服务器高阶玩家”,直接把这层遮羞布给扯了下来。
他们说,浪漫?还露天电影?哥们,现在川藏线上,别说晚上,白天的风都能把你的投影幕吹成压缩毛巾。晚上气温直接干到个位数,你在外面看电影,不用电车放电,你自己就开始物理放电了——冻得直哆嗦。女朋友流的不是感动的泪,是冻出来的鼻涕。你俩唯一的身体接触,可能就是把对方当成个人形暖宝宝。
这不叫浪漫,这叫渡劫。
而且文案里还说,因为电车渗透率高了,大家都去露营了,导致318旁边的酒店都空了。
这个就更典中典了。本地大哥直接甩出截图,说别说酒店了,现在连个好点的民宿都订不到,房间爆满。
讲真,我作为一个开车超过15万公里的中年人,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浪漫。真正的浪漫,是在外面野了一天,又冷又累之后,能躺在一张温暖干净的大床上,洗一个滚烫的热水澡,而不是在零度的野外,一边担心着车子还剩多少电,一边思考明天早上会不会因为低温导致电池直接趴窝。
在绝对的物理规则面前,所有的小布尔乔亚情调,都是在扯淡。
当然,电车走川藏线,有没有优点?
有。而且很突出。
电动机这玩意儿,它不挑食,不像内燃机,到高原上缺氧,跟得了哮喘一样,动力呼哧呼哧往下掉。电动机是给电就能跑,动力输出那叫一个坚挺,爬坡跟走平地一样。从动力角度看,电车在高原就是个雷电法王,指谁打谁。
但,问题来了。
这就好比一个修仙小说里的法师,伤害巨高,一个火球术能秒天秒地。
可他的蓝条,脆得跟纸一样。
川藏线上,上坡路段巨多,电车爬坡是不费劲,但它费电啊。那个电量往下掉的速度,比你看小姐姐跳舞时刷的礼物还快。平原路况号称500公里的续航,扔到这里,能给你干到250公里,直接腰斩。
我突然想起来我那台老帕萨特,油箱盖都快锈穿了,但就是这种破烂玩意儿,在这种地方反而给了我该死的安全感。
续航焦虑,在这里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个随时能把你活埋的现实。
更要命的是补能。
川藏线那是什么地方?地广人稀,环境恶劣。你指望充电桩跟城市里一样,三步一个快充站,五步一个换电站?别做梦了。这里的充电桩,运维成本高到爆炸,很多都是沿途的酒店或者民宿自己装的,能不能用,好不好用,全看老板的心情和人品。
堵车更是家常便饭。
你自动驾驶再牛逼,你算得过前面因为牦牛吵架堵死的路吗?你算得过一场暴雨带来的泥石流吗?油车堵在路上,大不了就熄火听歌,实在没油了,还能厚着脸皮找路过的大哥借点油,或者走几公里去加油站提一壶回来。
电车呢?一旦趴窝,那就是一块几吨重的铁疙瘩。除了叫拖车,你没有任何办法。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,拖车师傅的电话,可能比你爹的电话都亲。
所以你看,为什么川藏线上跑的货车,几乎清一色都是燃油车?司机师傅们比谁都懂,在这里,花里胡哨的功能都是狗屁,只有可靠性,才是唯一的真理。能到,就是能到。不出岔子,就是不出岔子。
写到这里,我必须得承认,我这个把电车比作法师,油车比作战士的比喻,虽然有点烂,但真的,很他妈的贴切。法师输出高,但关键时刻可能一个沉默技能就被带走了。战士虽然笨重,输出刮痧,但他就是能站到最后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既然现实如此骨感,为什么车企还要硬着头皮去编这种一戳就破的童话?真当消费者都是傻子吗?
诶,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他们当然知道川藏线的真实情况,写文案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开过车,但他老板肯定懂。
这种营销,压根就不是给那些真要去川藏线的人看的。
它的目标用户,是那99%的,永远只会在城市里开,连高速都很少上的大多数人。
他们要传递一个信号,一种“品牌玄学”:你看,我们家的车,连川藏线那种地方都能跑,你在城市里开,那还不是降维打击?那还不是杀鸡用牛刀?
这是一种典型的“能力溢出”式营销。就像一个肌肉男,他不需要真的去打架,他只需要亮出他的麒麟臂,就能让你觉得他很能打。
他们卖的不是一个产品,而是一个“万一”的梦想。
万一有一天我也想去川藏线呢?你看,我这车能行。
虽然这个“万一”可能永远不会发生,但这个梦想,这个可能性,已经被打包在车价里,卖给你了。
所以,他们不是不懂,他们只是单纯的坏。他们看透了,大多数人买车,尤其是在这个价位的车,买的早已不是纯粹的交通工具,而是一种自我标榜,一种精神图腾。
最终,这场荒诞的营销大戏,伤害的不是那些真正懂车、懂路的人,因为他们压根不信。
它伤害的,是那些怀揣着“远方梦”的普通人,他们可能真的信了,然后在一个错误的季节,开着一辆错误的车,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,最后把浪漫变成了狼狈。
最好的营销,是别把用户当傻子。
因为,傻子被骗一次之后,就不再是傻子了。
他们会变成最坚定的“黑子”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