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很多年前,日本汽车圈里流传着一句挺扎心的话,那话里透着一股子傲慢,说就算再给咱们中国五十年,也别想造出跟他们一样牛的发动机。
这话搁当年听,脸上火辣辣的,但你还没法犟嘴。毕竟咱们自己的家底,确实是从一穷二白里硬生生抠出来的,走得那叫一个踉踉跄跄。
可谁能想到呢,这世道真是风水轮流转。今年,比亚迪一出手,就把自家混动系统的热效率干到了46%,百公里油耗更是低到吓人的2.9升。这数字,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大耳刮子,结结实实地抽在了那些旧日预言的脸上。
拧螺丝都得看别人脸色
以前的日子,是真的憋屈。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重工业基础薄得像层窗户纸。直到1953年,咱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,才在长春的一片荒地上,打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桩。
三年后,第一辆解放CA-10卡车开下生产线,我们总算结束了不能造车的历史。可高兴归高兴,技术上的短板是真要命。那车的心脏,基本就是照着苏联老大哥的旧图纸仿的。
那玩意儿不光没劲,噪音大得像拖拉机,跑快点就“开锅”,三天两头趴窝更是家常便饭。司机师傅们跑长途,后备箱里不备一套修理工具,心里都没底。
到了七八十年代,咱们的汽车年产量还在十万辆那晃悠,发动机技术就跟睡着了一样,停留在“能响能跑”的水平。油耗大得离谱,性能弱得可怜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,老百姓手里有钱了,都琢磨着买小轿车。这下可好,技术短板彻底藏不住了,那些傻大黑粗的卡车发动机,根本塞不进轿车里。
拆了上万台发动机
没办法,只能打开家门请师傅。1984年,上海大众成立,一辆桑塔纳敲开了中国轿车的大门。后来,日产、本田这些国际大厂乌泱泱地全来了。
我们当时想得很美,觉得用市场总能换来点真东西吧?可现实啪啪打脸。人家精明着呢,在中国建厂组装,钱一起赚,但发动机这种核心技术,门捂得死死的。
谈判桌上,股份能谈下来一半,可图纸的核心数据,你连边都摸不着。中国的工程师们能干嘛?只能私底下,把一台台进口发动机拆了又装,装了又拆。
他们拿着卡尺,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量,分析材料,想把里面的门道给琢磨透。可就算拆了上万台,照猫画虎造出来的东西,总感觉差了那么一口气。
比亚迪直接把桌子掀了
转机出现在九十年代末,三菱在日本被丰田本田挤兑得够呛,就把自己淘汰的4G系列发动机技术,卖给了当时嗷嗷待哺的中国车企。
这一下,可算是解了渴。虽然专利费给得肉疼,但比亚迪、奇瑞这些后来的大佬,总算完成了最原始的技术积累,有了自己的“第一本教科书”。
进了21世纪,中国车企总算开始从抄作业转向自己写文章。奇瑞是第一个站出来的,搞出了自主研发的ACTECO发动机,让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希望。
后来,长安的蓝鲸发动机也来了,热效率直接干到40%,还在极限测试里,用5500转的高转速,连续吼了259个小时,耐用性直接拉满。
然而,真正把牌桌给掀了的,还得是比亚迪。2020年,比亚迪拿出DM-i超级混动,那台1.5L骁云发动机,凭着43%的热效率,直接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。
大家这才发现,原来家用车的油耗,真能干到百公里3.8升。但比亚迪没停下,今年,第五代DM技术,热效率稳稳站在了46%,油耗更是做到了惊人的2.9升!这已经不是省油了,这是对传统燃油车的降维打击。
结语
现在再回头看看当年的老师傅们,日子好像没那么香了。丰田的双喷射、本田的VTEC,依然是经典,但在热效率这个硬指标上,确实被咱们甩在了身后。
当然,我们得承认,日本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,底子依然厚实。那些高精度的机床、纳米级的涂层,还有能保证几十万公里不出问题的零部件体系,都不是一天能追上的。
但风向真的变了。中国车企用飞一般的速度迭代,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,直接实现了弯道超车。如今的我们,不光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更是技术输出的一方。
今年8月,奇瑞出口量都破百万了,比亚迪的销量涨幅更是让对手们睡不着觉。那个曾经需要拆解上万台发动机才能勉强模仿的学徒,如今已经手握核心专利,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。那句“再给中国50年”的断言,现在听起来,更像是一个尴尬的笑话。这场赛跑还没到终点,但中国汽车,无疑已经从一个跟跑者,变成了那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领跑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