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发现一个挺耐人寻味的现象:不少身边朋友在换车、买车的时候,明明手头预算够,甚至家里原来也有不错的BBA,结果却一个劲凑热闹去盯着那些所谓的新势力电动品牌,像是特斯拉、小鹏、理想、蔚来、极氪之类。以前要说非得买辆奔宝马奥才是有面儿,现在反倒觉得买这些新牌子的电车才够酷。想想也是挺奇怪的,明明那些传统大牌造车不是更有经验、更放心么?为什么年轻人乃至不少家庭都开始更偏爱新势力的电动汽车?
这事儿你仔细想想,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。一开始看着像单纯的“喜新厌旧”,但真要说仅仅是跟风、追新闻热点,这也太小瞧现在的消费者脑子了。问题得深入点问自己几句:咱们真正想要的车到底是什么?是品牌、是性能、还是一堆新鲜玩意儿?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大家要的是体验,是让自己觉得花这份钱值、坐这台车爽、有点新鲜感的体验。
首先,新势力们最会的一个路数,就是把电车“包装”得跟以前的传统车完全不一个路子。你看它们外观,动不动就是个封闭前脸、一颗流线灯带,感觉就是在跟燃油车决裂:我们跟你们不是一个物种!再加上什么高颜值、宽车身、大轮毂,为的就是让人一眼觉得“这货不普通”。你以为这只是噱头?其实现在就是“眼缘社会”,谁第一个抓住眼球,谁就占了先机。
进了车里,新势力更是把传统那一套全都打破了。方向盘都能做成飞机驾驶杆,那种巨大的中控屏、全车无实体按键,一开机就是一坨车机系统。再配上点智能语音、看起来就很AI的助手装个样子,驾驶辅助搞得你敢松手就松手。问你个实话:如果你是95后,你会觉得奔驰那老气的木纹和机械档把有未来感,还是喜欢这种屏幕满天飞的智驾座舱?这不,就是把科技标签贴死了吗。
其实新势力赢在的不仅仅是硬件和炫技,智能体验才是真正吸粉的法宝。一辆车随便用个新奇的操作方式——比如用语音调节一切,用手势开天窗,自动泊车,这些事看着有用也好,实际是不是刚需都无所谓。关键是让你有“哇,新鲜呀,比我爸那车强多了”的心理落差。用了就不想回头。买的就是未来感、仪式感。
说到营销也是一绝。你发现没有,新势力敢玩,尤其是社交媒体、短视频、直播。比如理想的李想直接化身品牌网红,用户想要的功能微博直接投票决定,和粉丝互动跟明星似的。还没提到什么十几万人围观的线上发布会,送智能表、抽终身的质保,这些噱头咱不得不说就吃这一套。你看传统车企那个德性——一个发布会整得跟年会一样,官腔满天飞,翻来覆去讲历史讲工艺讲数据,太乏味。现在谁还管你什么“传承百年工艺”?用户要的是我今天买你的车,明天群里就有很多同好,官方还能组织旅游、车主聚会,售后有点啥事儿,抖音评论区直接艾特厂家,厂家都亲自回复。
为什么大众ID系列到了中国就卖不动?根子上还是思维没跟上。欧洲人也许挺满意那种“不坏就行”的电车,但是中国用户要的是“智能座舱+酷炫功能+品牌活跃”,而不是你只会换个动力源头没了油味、该有的乐趣和新鲜一个没给。中国消费者眼里,传统车企的电动车——不是不能买,是没啥值得炫耀的地方。
其实,这些消费者背后要的是啥?归属感。新势力让用户觉得,你不是一个人,你加入了“车主社区”甚至“品牌家族”。官方带你刷圈、参加活动,粉丝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广告。
当然,说了这么多,新势力绝非毫无短板。最大的那个坑,是底子薄,安全性、极端性能、品控这些老牌大厂积累多少年才能有的优势,多少还是弱点。你说电池安全、三电故障、关键部件可靠性,还有二手残值之类,新势力有的还真不能端着鼻子说自己就一定牛。你别看现在朋友圈里各种新势力测评安利,一旦大规模上路,某个批次出过安全事故,立马口碑就能变天。这些事吧,得时间检验,光靠嘴说不行。
但为什么即便如此,市场还是一次次“投票”支持新势力?原因在于,传统车企转型往往慢半拍。油改电车型有点像凑数的,顶多就是把发动机替换成电池和电机,再加点飘在空中的营销词——但底层逻辑还是那个老一套。你仔细体验下,那些车型的底盘、结构、软件层面,都有点东拼西凑味。品牌自己都没完全转变思路,又怎么把用户带进新时代?
俗话说,“鞋合不合脚,自己最知道”。如今买车的用户,精得很。哪个品牌把用户当大爷、哪个还上演“你来不来随便、爱买不买”,一对比体验,心里自然有数。因此,新势力真正动人的是态度——他们是真的把车做好当唯一出路,卖不好真就完蛋,反倒格外拼命。而传统车企说白了,电动车卖得不行,我还能靠吃老本撑很多年,非常难下死决心革自己命。
很多人说电动车是下一个智能手机,可能到最后开车和用手机区别没那么大。车企未来拼的是软件、生态、体验和服务,谁反应快、谁能拉住用户,谁就能活下去。新势力们也好,传统车企也好,最终能活几家,其实就看谁更在乎用户真正想要什么、愿意冒多大风险去试错、去改变。
倒真没必要只一味黑传统车企,我相信一旦他们真下定决心、彻底抛弃包袱,未必不能翻身。但今天这个阶段,年轻人愿意尝鲜、愿意和品牌一块成长,图的就不是一份稳妥。是一种把未来握在手里的畅快。
总归一句话:老一套终究会被淘汰,用户永远用脚投票。品牌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,能不能由内而外地把自己重做一遍,从上到下都以用户为中心,而不是死守自己那点经验,这才是未来能否继续牛下去的核心。别跟市场拧着干,市场要什么,就做什么,听明白了,才能赢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