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安第一炮增程车款i60亮相,入门最低仅需十万即可拥有210公里纯电续航,配置丰富性和续航表现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
这事儿其实早就传出消息了,但真正看到参数、体验到实车,还是让我有点震撼。十万块拿下个能跑210公里纯电的车,这在去年我估算还得多花点功夫。尤其是你身边那帮同事,开几万块的车,载人载货都还是得看油耗、看续航。对比市面上那些入门纯电,像某品牌两三万左右的电动车续航还在百公里以内,210公里听起来有点理想了,哪怕实际公里数可能还会打点折扣。
我记得我刚去试车时,问了销售:这车纯电续航得多少?还没等他说完,旁边一朋友插嘴:这价位还能指望啥?能开出去就不错了。他那话不打紧,日常生活里,谁不怕跑快没电掉沟里?我也试着细算过,做个极简的心算,百公里电费估算每次充电大概8-10块(这段先按下不表),如果能跑个200公里,平均每公里0.04块钱,比油钱便宜还快。
我还翻了下我朋友的笔记,他买的那辆几年前的某品牌入门纯电还剩下50公里续航就得跑去充电。他们车场的充电桩普及还没到那种方便不停的地步。反正我觉得,210公里这个数字算是个门槛吧,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刚需——上下班能凑合,偶尔出点远还是得谨慎点。
关于这次的价格带——只要十万块,就能入手。这还包含了整个增程系统。其实我在想,增程版的优势,具体来说,这次i60的增程主要还是借由小排量发动机搭配电机,让续航可以冲到650公里(估算手里的资料,体感这种猜测不多),你说这是不是很实用?纯电续航受限于电池容量,成本太高,充电基础设施又不完善,增程对很多人来说,反倒更保险和实用。
但我还是得强调一点,增程车的成本其实比纯电贵一些(就硬件来说),不过对于我身边那种不愿折腾的朋友,真的杀得特别到位。配置方面,入门版不仅仅是靠续航打市场。这次标配电尾门、方向盘加热(这个我挺喜欢的,尤其是冬天,没想到十万块还能买到带这个的车),高配多花6000还能享受到更丰富的舒适性装备。
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:高配的自动驾驶辅助、全景天窗什么的,算是奢华配置。可是我总觉得这些,放在入门车里,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驾驶便利,更多是一种面子。你看年轻用户,追求体验,换车周期拉长,配置越丰富越喜欢。硬要比拼配置就容易陷入白菜价配豪华,实操差别其实还真不见得比美元价值。
我觉得,增程车的核心,还是在于一种折中的平衡点。倒不是说纯电不好,只是成本、基础设施、用户惯都还没完全成熟。而增程版本——尤其是这种入门版能做到十万以内出头,我觉得挺合算。毕竟,谁都不想一开出去,就担心跑偏、怠速关掉、或者更糟——电池突然没电。
等等,刚才我翻了份资料,有个朋友说:这车配大电池,油门调校得挺灵敏。我试过后,觉得其实油门响应挺顺滑,不像某些车,油门死板。从研发角度,像这种车,研发团队的焦点是平衡续航与操控,不能一味追求电池大堆,还是得结合实际表现。
再说供应链,那也是个重点。去年我朋友在修理厂听说,大部分电池原料都还是集中在少数几家供应商手里。用生活比喻,就像你要弄一锅小炒,某种调料只有几个来源,供应没保障,价格就会上涨。这就导致千篇一律的配置,背后其实还有个料源不稳定的隐忧。
到这里,总让我想,未来是不是所有入门车都会用差不多的硬件拼出来?直到某天,新技术或原料成熟,能让成本骤降,再把续航推得更远。不细想,这不就是个等待的游戏?当年油车都经历过从功能简单到全配置的变迁。
我到底想问一句:你们会考虑买增程车,还是觉得十万块能买到的纯电够用?还是说,续航看得再准点,再多点折扣都还是得走油+电的折中路?这其实是个挺个人的选择题。
(这段时间,心里一直在琢磨,或许未来真正无忧的车,不是电池变大变快的竞赛,而是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后的新模式。)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