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多辆电鸡一夜变“铁疙瘩”,车主付清30万货款却被厂家远程锁死两个月——这不是科幻片,是真事。
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,锁车的不是银行、不是融资租赁公司,而是已经收完全款的生产厂家。按常理,钱货两清,车就是你的,怎么还能被人动动手指就让你寸步难行?这事发生在电动自行车(俗称“电鸡”)上,但细思极恐的是:如果连几千块的电鸡都能被远程锁死,那几十万的电动车,真的属于你吗?
我试驾过不少电车,从几万块的A0级小车到百万级的豪华SUV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开机要联网,操作靠App,控制中心在厂家服务器里。 这种设计初衷是“智能便利”,可一旦被滥用,就成了“数字枷锁”。今天咱们不吹不黑,就聊聊这个扎心话题:为什么远程锁车只盯上电动车?燃油车为啥稳如老狗?谁还敢放心买电车?
一、电车为啥能被“一键锁死”?三个字:电控为王
你去4S店看一辆燃油车,销售可能会给你讲发动机多猛、变速箱多顺。但你看电车,销售第一句往往是:“您下载App了吗?”
为什么?因为电动车的“大脑”和“神经”都联网了。
燃油车的动力系统是机械主导:油箱→油泵→喷油嘴→发动机。这一套流程基本靠物理部件完成,厂家想远程关掉你的发动机?除非黑进ECU(行车电脑),还得破解加密协议——成本高、难度大、几乎不现实。
而电动车呢?简单说,它的动力链是:电池→电控系统→电机。 其中,电控系统就是整车的“总开关”,它不仅管加速、刹车、能量回收,还管空调、车门、甚至中控屏广告。只要在电控系统里塞个通信模块(比如4G/5G模组),厂家就能通过云端发指令,直接切断高压电——车立马趴窝,比拔钥匙还彻底。
我在试驾某新势力车型时就发现,车辆启动前会自动“握手”服务器,确认账户状态、软件版本、甚至有没有逾期付款。有次我朋友买了辆二手电车,提车后中控屏突然弹出:“检测到未结清费用,动力系统将受限”——好家伙,前任车主贷款没还完,他这车直接变“共享试驾车”。
这就是**“智能”背后的代价:你的车,可能只是租来的。**
二、智能便利 vs. 厂家霸权:谁在掌控方向盘?
厂家说,远程控制是为了“服务用户”:远程升级(OTA)、远程开锁、远程空调……听着很美,但这些功能的底层逻辑,是把控制权交给了厂家。
举个例子。我试驾过一款支持“电池租赁”的电车,买车时只买“车壳”,电池月付租金。听起来省首付,但问题来了:哪天你忘了交钱,厂家远程锁电池,车就废了。 这不是假设,已有真实案例。有车主吐槽:“我买的是车,还是租了个不能没网的铁盒子?”
更离谱的是行车中弹广告。某品牌曾被曝出在驾驶过程中,中控屏突然跳出90秒视频广告,遮挡导航和仪表信息。我朋友亲历过一次:“正跑高速,突然‘恭喜您获得优惠券’弹出来,吓得我差点撞护栏。” 这哪是智能座舱?这是把驾驶舱变成了信息流广告位。
而燃油车呢?它的“智能”是辅助性的。你用车机导航,它离线也能用;你想远程启动,得额外加装第三方设备。核心控制权始终在驾驶者手中——钥匙一拧,车就走,不看任何人脸色。
三、电鸡锁车事件:小车背后的大隐患
回到开头的电鸡事件。店主付清30多万货款,车本该归他。但厂家以“未完成销售目标”为由,远程锁车2个月。律师明确指出:车辆所有权已转移,厂家无权干涉使用。
可厂家为什么敢这么做?因为它掌握了通信模块的控制权。这些电鸡出厂时就内置了GPS+4G模块,名义上是“防盗追踪”,实则成了“远程枷锁”。
我在广州街头观察过不少电鸡,很多车把上有个小盒子,写着“智能锁”“联网防盗”。我问过一位维修师傅:“这玩意能被厂家锁吗?”他笑了:“当然能,后台点一下,全片区的车都能停。”
这背后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:车卖你,但灵魂归我。 厂家通过技术手段保留“终极控制权”,以便在经销商违约、用户逾期时“快速止损”。可问题是,这种控制权一旦滥用,消费者就成了“数字奴隶”。
四、对比燃油车:机械时代的安全感
我们不妨做个对比:
维度 电动车 燃油车
动力控制 电子信号控制,可远程切断 机械传动为主,远程干预极难
所有权 车辆可能绑定账户、电池租赁 钱货两清,完全归属车主
智能化程度 高度联网,依赖云端 局部联网,本地控制为主
黑客风险 较高(已有远程控车案例) 极低
极端情况 服务器宕机,车辆可能失灵 只要油箱有油,就能跑
我在山区试驾燃油SUV时深有体会:没信号、没WiFi,车照样狂奔。 有次导航失灵,我靠一张纸质地图和指南针开出了野路。可要是换成电车?没信号可能连车门都打不开。
燃油车的“笨”,恰恰是它的“稳”。它不聪明,但可靠;它不联网,但自由。
五、消费者的真实困境:我们到底买了什么?
现在买电车,你买的可能不是“一辆车”,而是一个“服务套餐”。
你买的是带定期“年费”的车(软件订阅、电池租金)
你买的是可能被远程锁死的车
你买的是驾驶中要看广告的车
我在车友群里做过一个小调查:“如果你买的电车被厂家远程锁了,你怎么办?”
回复五花八门:
“找厂家拼命!”
“直接砸中控屏,断网!”
“以后买车只看能不能“刷机”脱网运行”
一位老司机说得最扎心:“我花钱买车,不是为了多雇个‘数字地主’管我。”
六、未来会怎样?技术不该成为控制工具
我并不反对电动车,也不否认智能化的价值。OTA升级能修复缺陷,远程诊断能预防故障,车联网能提升安全——这些我都亲测有效。
但技术的边界必须清晰:便利用户的,该保留;控制用户的,该限制。
目前,国内已有法律倾向支持车主权益。律师指出,一旦车辆完成交付,所有权转移,厂家继续远程控制即构成侵权。但问题是,很多购车合同里埋着“用户协议”陷阱,你点个“同意”,就等于交出了控制权。
我建议各位车友:
买车前仔细看合同,特别是“用户协议”“数据授权”部分;
优先选择支持“脱网运行” 的车型,确保断网也能正常驾驶;
警惕电池租赁模式,搞清“车”和“电”到底归谁;
二手电车要查清账户状态,避免“背锅”被锁。
七、开放讨论:你的车,到底归谁管?
回到最初的问题:远程锁车从汽车蔓延到电鸡,谁还敢买电车?
我的答案是:不是不敢买,而是要 smarter(更聪明)地买。
电动车是趋势,但趋势不该以牺牲用户主权为代价。我们支持创新,但也必须守住底线:车主,才应该是车的唯一主人。
燃油车不会被远程锁,不是因为它落后,而是因为它尊重“物权”的基本逻辑。而电动车,不能因为“智能”,就变成“监工”。
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:
如果你买的电车,每年要交5000元“智能服务费”才能正常使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,你会接受吗?
或者,你宁愿买一辆“傻一点但自由”的燃油车?
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。我是老司机我,一个坚持“车要为人服务,而不是反过来”的试驾人。咱们下期见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