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评人闫闯决裂小米,怒斥“价值观不合”,撕开了新势力品控与服务遮羞布

闫闯,那个大名鼎鼎的车评人,最近可真是闹了个大动静。他高调宣布,要把自己那辆小米SU7给卖了。

话撂得特别狠,他说以后小米家的东西,他闫闯统统都要避开,理由是“价值观不合”。

这消息一出,汽车圈、科技圈,那叫一个炸锅,大家伙儿都跟着议论开了。

这事儿,可不是心血来潮,更不是突发奇想。它背后藏着产品质量、售后服务和用户期待之间,那些积压已久的矛盾。

毫不夸张地说,这一下,可给所有新兴的造车品牌,狠狠地敲响了警钟。

闫闯这么一闹,也把智能电动车这行,在飞速狂奔中遇到的深层问题,给扒了个精光。

品控、服务、信任,这些最要命的坎儿,到底该怎么过?速度和质量,又该如何平衡?

这道题,如今就明晃晃地摆在了所有新势力车企的面前。

吱嘎一声,碎了信任

车里头一点小小的异响,本来可能真不算个事儿。可偏偏,就因为处理得不好,它能一步步发酵。

最后,把用户对品牌那点子根本的信任,给彻底晃散了。闫闯这事儿,核心就在这,也是不少车主心头无奈的开始。

闫闯自己说得可详细了。他的小米SU7,后排一过颠簸路段,就发出那种怪声。

听着像“小铁珠撞塑料片”,又像“滚珠撞塑料”,反正就是不正常。他干了十年车评,这种声音可真没怎么听过。

他直言不讳,这怪声一直响,直接把车子的档次感给拉低了。开车的体验,那是大打折扣。

这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小毛病,更是一种对车主心理感受的直接暴击。

而且,这还不是个例。好多SU7车主,包括马锐拉在内,都在网上公开抱怨。

他们说车子有异响,修也修不好。马锐拉甚至直接@了雷军,说问题根本没法解决,结果引来了一大片共鸣。

大家伙儿的抱怨,基本坐实了这异响就是个“通病”。这明摆着,小米SU7在供应链和装配工艺上,可能真有暗伤。

这可不是一辆车两辆车的事儿,很可能是同一批次都有的问题。

想想看,有些品牌遇到问题,那叫一个积极透明。比如理想汽车,电机出故障了,人家主动回应,麻利儿给换。

那才叫负责任的态度。可小米这边的处理方式,就让人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了。

他们被指责,只是做了些“贴减震材料”之类的表面功夫,根本没从根儿上解决问题。

车评人闫闯决裂小米,怒斥“价值观不合”,撕开了新势力品控与服务遮羞布-有驾

这种糊弄事儿的处理,反而把车主们的不满情绪给点着了,对品牌的失望也更深了。

真正让用户心寒的,不是异响本身有多严重。而是小米那种回避、那种敷衍的态度。

这一下,心里头就有了“膈膜”。产品的小缺陷,直接升级成了服务态度和企业责任的大考量。

用户的信任,就是这么一点点开始崩塌的。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,就因为处理得不好,一路升级。

最后变成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,搞得闫闯公开决裂,掀起了这么大的波澜。

嘴上功夫,抵不过真章

小米在营销上,那叫一个锣鼓喧天、旗帜飘扬。可一到关键问题,就立马低调得像个隐形人。

这种反差,让市场对它那套“工程师文化”和品控能力,产生了深深的怀疑。品牌形象,正经受着严峻考验。

闫闯和小米,其实早就有过摩擦。他以前就公开质疑过SU7Ultra的“挖孔碳纤维机盖”。

觉得那玩意儿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,整个营销都有过度包装的嫌疑。

他还拿“车规级纸巾盒”这类营销梗开过涮。一直以来,他都在审视小米的宣传,到底跟产品力搭不搭。

很明显,他这些质疑,小米是听不进去的。

后来,小米直接把他排除在官方活动之外,这说明双方的沟通早就出了问题。

尤其在一些关键信息的披露上,这种隔阂更明显,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。

就说辅助驾驶事故吧,这可是关乎行车安全的大事。可小米呢,被指责缺乏公开数据和改进方案。

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透明度,那可是有很高期待的,这落差,着实不小。

信息不透明,直接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打了个大问号。毕竟,车可不是手机。

它投入巨大,更要命的是,它关乎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,容不得半点儿马虎。

这事儿越闹越大,网上舆论也迅速分成了两派。一部分人支持闫闯,觉得他“敢说真话”。

好多车主也跟着晒异响视频,抱怨售后推诿,算是给闫闯站台了。

但另一部分人呢,就批评闫闯了,说他以前还夸过小米,现在“翻脸比翻书还快”。

甚至有人把2017年他驾车致人死亡的旧事又翻了出来,想借此质疑他的公信力。

而米粉们呢,那叫一个积极维护小米,说品牌“售后反应挺快啊”。他们还呼吁,对新势力“要多点儿包容”。

甚至拿特斯拉早期的那些问题来举例,为小米的品控问题辩护。

市场开始有点儿担心了,小米是不是太依赖营销和流量了?反而把造车最核心的品控和工程实力给忘了?

这可动摇了它“为发烧而生”和“工程师文化”的招牌。

如果光靠嘴上功夫造势,却在产品质量上立不住脚,那小米的品牌形象可就悬了。

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,是任何品牌都绕不开的底线。

你看,二手车市场上,小米SU7的价格已经悄悄掉了好几千。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。

它直接反映出,消费者对品牌品控的疑虑,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市场了。品牌形象受损,那可是要付出长期经济代价的。

新势力,该长大了

闫闯这事儿,给所有新兴的汽车制造商,又敲了一记警钟。它提醒这些品牌,得好好想想。

面对首批交付的挑战,你该怎么真诚回应?用户渴望信任和承诺,你又该怎么负责任地给?

其实,新势力品牌在头一批车里,出现点儿工艺上的小问题,大家都能理解。

这是新车企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的,市场对此也一直挺包容的。

可关键在于,你能不能“提前说,透明做”?而不是等问题出来了,再躲躲闪闪、遮遮掩掩。

透明沟通,那才是建立信任的基石。

闫闯说的“价值观不合”,其实不是否定小米的企业文化。它更多的是,企业和用户在“解决问题的优先级”上。

两者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。

企业可能觉得,异响就是个“小问题”,随便修修补补就能搞定。但在用户心里呢?

这可是关乎驾驶体验、关乎安全、关乎信任的“大问题”。

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错位,正是信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。用户对汽车的期待,那可远超普通消费品。

他们砸进去二三十万,图的就是一个可靠和安心。

消费者选择新兴品牌,往往是出于一份信任和热爱。企业真不该辜负这份初期的支持。

因为“信任建立起来很难,可要摧毁它,可能就一件事,一句话”。

汽车啊,它不光是个产品,更是对安全和体验的郑重承诺。这份承诺的份量,远比手机这些消费电子产品要重。

因为它涉及巨额投入,更承载着一家人出行的安全重托。

你看,雷军在直播里,还在谈笑风生聊未来呢。可评论区里,早就吵翻了天。

这种巨大的反差,提醒着所有新势力品牌,光靠流量和营销,是撑不起长久发展的。

如果不能在品控和售后上打好坚实的基础,光凭一时热度,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走远的。

说到底,用户口碑,才是品牌最最宝贵的资产。

笔者以为

闫闯和小米的这场决裂,其实是个挺复杂的案例。它把产品瑕疵、沟通不畅和信任断裂,全都搅在了一块儿。

也深刻揭示了,新兴汽车品牌在成长路上,必须得面对的那些硬骨头。

对小米来说,对所有想在汽车产业里闯出名堂的新力量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。

企业必须得正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里,到底有哪些不足,然后去解决它。

只有真正把用户体验和问题解决,放在最核心的位置。用透明、负责任的态度,去回应每一次质疑。

这才是赢得市场,赢得消费者长久喜爱的关键。

只有这样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赢得长久的尊重和信任。

愿所有企业,都别辜负了那些,一开始就愿意相信你的人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