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:加速度

走进郑州比亚迪航空港厂区,机械臂翻飞间,每30秒产出一支动力电池电芯,不到一分钟便有一台新能源车驶下生产线。

这座产能占河南全省近80%的“超级工厂”,恰是郑州冲刺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的缩影。短短数年间,这座曾以宇通客车闻名的传统汽车城,已悄然蜕变——2024年郑州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,新能源汽车下线62.6万辆,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镇。

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:加速度-有驾

郑州的崛起,首先源于其产业链的爆发式集聚。从上游铝材与电池材料、中游三电系统制造,到下游充电网络与智能网联应用,一条完整产业链正在中原大地贯通。目前全市已汇聚7家整车企业(宇通客车、东风日产郑州工厂、郑州日产、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、海马汽车、少林客车、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。)和150余家核心配套商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的升级——从2022年仅30%提升至2025年超50%,部分车型甚至达65%。这意味着,从发动机模块到微小冲压件,“郑州造”正成为现实。

(少林客车: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客车品牌,前身是1968年成立的汜水印刷机械厂,1983年转型生产客车。曾以19座轻型客车称霸中巴市场,获“中巴王”称号,2003年销量全国前五。主营城市公交、长途客运及校车,拥有完整冲压、焊接、涂装、装配工艺,年产能5000台以上。近年聚焦新能源商用车,但2016年因骗补事件受挫,2024年恢复生产。)

政策精准发力,是产业爆发的关键推手。当地创新采用“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”机制,针对企业痛点快速响应。当企业呼吁“配套不足”,政府立刻规划航空港区、经开区等4大零部件产业园;当研发短板显现,16个国家级技术平台、39个省级研发中心加速落地。比亚迪落户更是政策效能的典范:2021年签约后,37天开工、17个月投产,投产首年产量即破20万辆。而31.4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汽车城规划,更凸显了产业集群的雄心。

郑州的底气,还来自其不可复制的区位与成本优势。作为全国唯一“米字形”高铁枢纽,郑州依托中欧班列、航空港与国际陆港,构建了“多式联运+仓储+国际物流”的汽车物流网,大幅降低跨境供应链成本。同时,河南近1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相对低廉的用地、用工成本,让企业运营压力显著减轻。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加值激增32.1%,拉动汽车制造业增长24.5%,零售额增速达28%,远超社会消费品平均增速。

技术创新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。宇通凭借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有率第一、矿卡全球领先的地位,2024年销量达6.5万辆(同比增43.8%)。在智能化领域,华为与本地企业共建的超级充电站已实现“一秒一公里”的超充速度,2035年全市充电桩规划目标更达110万个。而郑州高新区智能网联测试区中,无人驾驶重卡精准转弯的场景,预示着下一轮技术竞赛的焦点。

(宇通新能源重卡和矿卡:是中国宇通集团研发的纯电动重型运输车辆,适用于矿山、港口等场景。矿卡载重70吨,采用加强型电池和智能热管理技术,能耗低、寿命长,支持快充和换电模式;重卡则依托睿控E平台,三电系统防护等级高,安全性强。两款车型均通过多场景验证,出勤率超95%,助力绿色矿山和低碳物流发展。)

从荒滩到厂房林立的产业新城,从传统客车到智能电动车的生产线更迭,郑州的跃迁印证了一个道理:内陆腹地同样能成为高端制造的策源地。

当2025年整车产能剑指300万辆、产业规模瞄准5000亿元的目标渐行渐近,中原大地上,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驶向未来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