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临,4S店的展厅里依旧灯火通明。新款奔驰E级安静地停在中央,银白色的车身映着明晃晃的展板灯,仿佛等待着法医一锤定音。橱窗外,两拨看车的客户正盯着价格表唉声叹气——厂家指导价45万多,但销售悄悄透露,现在裸车29万多就能走。 15.88万的优惠已经是赤裸裸地写进了账面。“这怎么还不如隔壁本田雅阁贵?”一位黑眼圈小哥默默问了句,空气中飘过一丝尴尬。旁边的销售笑笑,眼神中有点尴尬和习以为常——他比谁都清楚,这场“价格手术”已经是常例。
有时候,我反而好奇:如果是你,面对这样一场豪华品牌大甩卖,你会买吗?还是去看更便宜的奥迪A6L?
回到案发现场。三辆豪华C级车——奔驰E级、宝马5系、奥迪A6L,这几年一直撑着燃油车的最后体面。电车风口一夜之间吹遍街头巷尾,新能源营业员声嘶力竭地安利“零排放”,可这仨老伙计却靠着大降价稳住了生意。奔驰E级这次降价幅度“肉眼可见”,从“以前40多万”直接跳水到“如今29万多”,已经跌破了不少人记忆里那个“高攀不起”的价位线。世界变了,买奔驰再也不是“掏空六个钱包”的大事,心跳只剩“首付多少、月供几何”这种务实的数字游戏。
证据链很简单,但值得咂摸:几年前敢在马路上晃一圈的奔驰E级,现在门槛低了十来万。厂家与经销商“一起砍”价格,主动投降,实则无奈。这几家维持销量的方式,说得好听是“让利于民”,说得直白点就是“换量保生存”。
按理说,奔驰的动力总成、底盘素质不算差,2.0T发动机加9AT,动力调校比隔壁日系厚道得多,高低功率分得明明白白,账面数据和500万以内的性能车没法比,但代步绰绰有余。前后多连杆、可调悬架,套路都不会差。而且这几年内饰改得人模人样,三块大屏闪烁着未来感,还带嗓音识别和高德地图……手机控们“秒上手”不成问题。空间也大,后排二郎腿随便翘,可后排地台依然高——奔驰对“中间乘客”一直态度暧昧,看来工程师们读过福尔摩斯,对细节总是留点悬案。
缺点呢?也不藏着:冷车发动机噪声大,刹车盘还有点异响,开机阶段那点糖精味的粗糙,不太符合奔驰“宁静致远”的广告词。说到底,优缺点都摆在这,谁都不是冤大头,买之前知道这些不算冤枉。
好了,现在迷点来了:奔驰E级再怎么让利,销量还是输给了奥迪A6L。再翻翻账本,A6L的入门价硬是杀到25万出头。也难怪,现阶段消费者把钱包捂得牢牢的,毕竟不是谁都能为“三叉星”多掏几万。这钱,大家都是用“刷酸”赚的,谁还不是抠着过日子。
表面看,奔驰E级卖不过A6L,好像只是价格战打不过的问题。但如果你把“豪华品牌”四个字扯开来看,会发现状况其实有点吊诡:原本讲究“面子”“氛围”的品牌,折腾到最后,和消费人群比拼“性价比”。曾经奔驰E级的优势是“质感”、“社会认同”、“商务气场”,如今在各种APP上和“二手凯美瑞”比省钱,多少有点自砸招牌。讲个职业段子,曾经谁开奔驰E级,难免自带一副“领导派头”,现在买E级的多半是攒了几年闲钱想体验把豪车的上班族,开的心情也就差了点“权力感”。
再回到销量。奥迪A6L除了价格狠,后排空间和舒适度一直是大受欢迎的卖点。这些年“A6=官车”形象早已深入人心。外行只看大屏和皮座椅,内行懂得“奥迪后排才是江湖尊严”。再加上经销商普遍更“舍得割肉”,有时还能送点保养优惠、金融利率比奔驰宽松一些,那些被生活逼得精打细算的购车人自然舍奥取奥。和法医一样,你要看一场事故背后的“受力机制”,只看皮肉的价格还远远不够,得问什么促成了选择的“最后一刀”。
归根结底,品牌溢价是个玄学。消费者不傻,豪华感可以靠内饰、靠宣传营造,但当所有人都降价、都玩性价比,牌面就成了“你多跌点,我多卖点”。反正生意,活着要紧,谁还管什么“昔日王者”,你降,我更降,卷归卷,销量难看点,总比关门强。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:如果豪华品牌都玩起“白菜价”,下一个倒下的是谁?消费者真的愿意只要价格,不看面子和品牌本身的心理满足吗?等到最后,会不会谁都不信溢价了,大家一窝蜂全改买“功能车”?
这个案子,我查到的就这些。奔驰E级降价,也许只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。价格还会跌到什么时候?品牌的真正底线又在哪里?你会在意的是一辆车的“性价比”,还是它背后的“符号价值”?这道选择题,没有标准答案,但摆在每个人眼前,早晚都得填个选项。而至于谁才是下一个输家,或许还得留给下一个案发现场,去找一找那一抹血迹一样的真相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