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汽车怒怼负面评价:背后的舆论风波与法律博弈

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,理想汽车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存在。然而,近期理想汽车却深陷舆论漩涡,一场针对理想车主“乱停车”等负面评价的风波甚嚣尘上,而理想汽车法务部的强硬回应,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向了高潮。

理想汽车怒怼负面评价:背后的舆论风波与法律博弈-有驾

8月7日,理想汽车法务部发布声明,称收到多位车主举报,各网络平台集中出现大量针对理想车主负面评价的误导性信息,这些信息极大损害了理想汽车用户形象,致使车主们线上线下生活遭受严重侵扰。经核查,此类负面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在多平台密集发布,呈现多频次、内容高度同质化等特征,涉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。以8月3日为例,自0时至早7时,仅1个平台就集中出现45篇以《以前真没注意,理想车主,没有意外,一律乱停车…#理想车主》为主题的相同视频,即使在凌晨时段,攻击仍未停歇 。

理想汽车晒出的聊天截图中,一位车主向客服反映,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扔垃圾,打开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,满眼都是关于理想车主乱停车或不文明行为的内容,感觉这是有组织的蓄意攻击抹黑。更有疑似网络水军组织抹黑理想汽车的兼职群聊天截图曝光,显示兼职人员的任务包括收集理想汽车各种不规范行为,如停车、开车压线、变道不打灯等,还需要去理想车主笔记或理想视频下方恶意评论,且对报酬都有明确规定,图片一张5元,视频一条8元,普通评论一条1.5元,带图评论2元 。

理想汽车并非首次遭遇负面舆论。此前,理想汽车就因高层减持、质量问题、销量下滑等负面事件被推到风口浪尖。理想汽车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、CTO谢炎的减持行为,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;L系列车型被曝出的异响等质量问题,导致近四百名车主联合维权;销量方面,2025年上半年虽累计销量达203938台,但同比增速大幅降至7.8%,6月单月销量同比下滑24% ,市场份额受到挤压。

此次针对车主的负面评价事件,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因素。一方面,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理想汽车作为头部企业,难免成为竞争对手的“眼中钉”,不排除有竞争对手通过不正当手段,试图抹黑理想汽车的品牌形象,扰乱其市场发展节奏。另一方面,网络水军的存在也是网络舆论环境的一大乱象,他们受利益驱使,批量制造虚假信息,扰乱正常的市场舆论生态。

从法律角度看,理想汽车追究相关责任具有一定法律依据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关于名誉权的规定,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。如果这些负面评价是有组织地恶意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,对理想车主及理想汽车品牌名誉造成损害,那么涉事方将涉嫌侵权。理想汽车通过平台投诉、发起民事诉讼、刑事报案等途径追究法律责任,是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用户的合法权益。若能成功追究责任,不仅能为理想汽车和车主讨回公道,也将对网络水军等不良行为起到震慑作用。

不过,理想汽车在追责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。首先是证据的收集和固定,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且易删除修改,要证明这些负面评价是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,需要确凿、完整的证据链。其次,确定幕后黑手的身份也并非易事,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追踪源头存在难度。此外,在法律诉讼过程中,还需准确适用法律条款,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争议。

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舆论环境和企业品牌保护的思考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网络舆论对企业的影响愈发深远,一条负面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,对企业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。企业在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,也需要重视品牌的舆论维护,积极应对恶意攻击。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,加强对网络水军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,净化网络舆论环境,显得尤为重要。

理想汽车对“乱停车”等负面评价的追责行动,既是对自身品牌和用户的捍卫,也是对不良网络舆论现象的抗争。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,不仅关乎理想汽车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前景,也将为网络舆论监管和企业法律维权提供新的案例和启示,值得持续关注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