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平心而论,买新车这事儿大部分人都挺上心的,尤其现在车不是便宜玩具,往那一停,十几万。用着顺心,心里踏实;要是遇上个毛病,不管是“咯咯咯”响,还是灯不亮,谁都觉得膈应。陈先生这事吧,说到底就是一场消费者和厂家的博弈——咱捧钱买了个新车,结果不到一百天,零零碎碎的小毛病就开始冒头,这正常吗?
有个问题大家都得想想:车子新买不到三个月,开了也就不到八千公里,就得拆悬挂、换轴承,这到底是个“正常维护”,还是质量不过关?你说,头两年开新车,最多洗洗车、加加油,真要动大刀拆零件,是谁都心疼。这种“异响”吧,平时开车的都明白,低速拐弯时出现,有经验的一听就知道肯定哪儿不对。但问题是不是极端安全隐患,车没趴窝,也没抛锚,只是声音烦人,厂家就感觉不算啥大事。可对车主来说呢?这可是新车,你咔哒响个几次,很难不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买了个“残次品”。我花十四万多,买的就该是省心,结果车子还没磨合完,已经心累了。
说到底,这不只是机械问题,还是消费体验和信任的问题。一开始陈先生没注意异响,也能理解,新车上路头几周,人都在兴奋,车子各种新奇配件还在摸索。但每个人买车不是为了当修理工,平面轴承有问题,这玩意得把悬挂拆了。官方说“只拆减震器,不算大的更换”,可要是自己掏心窝子问,谁愿意拆自家新车的悬挂?很多人没经验,其实也想知道:到底这种事在新车里普遍吗?厂家为什么不先查查同批次有没有类似情况?是不是有批次瑕疵或安装问题?
更别提陈先生还提到了补偿。这补偿到底该怎么算?有的人会说,保修期免费修呗,这不是厂家的义务吗,还要啥自行车?但又想想,买回来一年不到就修两次,还动了悬挂,谁不心里咯噔一下?陈先生也不是没理亏:我花了钱买新车,又得时间进店拆车,难道这一切就该我自己承担时间损失、心理落差吗?厂家给了他之前一些补偿,说什么“1000元现金,5次保养加一年整车延保”,也算诚意了。可到底值不值先不说,这一来二去,总有种“换一次补偿就算完了”的态度。陈先生的心理就是,对你这厂家的“心意”有点不满,希望再给点现金补偿,不是差这百来块钱,而是想让厂家态度软一点,人家客户花钱买的是体验和尊重。
这里还得说说服务态度,其实这也是中国车市的普遍问题。厂家往往觉得,维修和补偿已经给到了,客户就别再闹了。但客户想到的,是自己花了大钱,没获得期望中的尊重和安心。你换配件,时间拖了几个月,客户还得反复打客服电话。维修店的人爱答不理,电话那头随口一说“反正你不换我们也不急”,听着哪儿都不是个买卖态度。你试试想象,如果你是车主,这样的回应,换谁谁都觉得气不打一处来。买新车最怕的就是出了小毛病没人管,厂家的每一次“等通知”,每一次“你愿意修就来”都在消耗车主的耐心。
你说法律怎么规定?三包法、大块质保,这些都是底线。一旦进了法律层面,厂商基本都会配合。但现实里,商家往往能躲则躲,做点“关怀政策”,意思意思就行。可客户要的是“心意”,其实不就在于厂家能不能主动一点,哪怕一句“抱歉给您添麻烦了,我们再给您一点现金补偿”,很多事就能化解。偏偏很多4S店只把规矩当规矩,只在最低标准上做事,客户觉得冷冰冰,哪有豪车体验?
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,大家都得琢磨:车主到底想要啥?陈先生说得明白,不是非得要大钱,只是希望厂家能体谅自己的遭遇,哪怕再补点儿,就图一份心安。哪怕你给个百八十,传递出“我们真的关心你的使用体验”。如果厂家只是死板地遵守合同,不愿意多给哪怕一两百块,那其实是在和客户的情感较劲。
再说回车子的质量问题,吉利这品牌,这几年靠混动和智能系统打市场,价格也快顶上合资车了。你这新车,一上市不到一年,就小毛病一堆,再动悬挂,对品牌形象也不是个好事。很多消费者都会问:国产车是不是还是不如合资车扎实?如果新车就拆悬挂,那以后这车还能开几年?会不会由小病变大病?下次是不是又有别的问题?一旦出问题,信任就容易崩塌。车市里,最怕的不是炸了车,而是车主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。一辆让人不放心的车,厂家必须比谁都积极,否则口碑掉下来,比补偿一两百都要贵。
还有一层要想,补偿和解决问题到底哪一个更重要?你给客户两次补偿,客户并不是非要占你便宜,是觉得自己要的只是安心。你把问题拖几个月才查出来,客户每天开着有异响的车,心里就跟打鼓似的。哪怕你官方、媒体都解释一通:这不算大修,小问题。但这不是个单纯的技术难题,厂家应该思考的是,怎样把顾客的不安消解掉。不管是给钱,给服务,给保障,最终都是补偿“心理落差”。但偏偏好多厂家根本不懂这一点,客户越闹越烦,最后只能靠三包法强硬要求,客户心里却早已凉透。
其实买车这事儿,归根结底就是个信任买卖。你新车出了毛病,厂家要做的不是推脱,而是一次性让客户彻底安心,哪怕多补点花费,多道个歉,客户愿意再信你一次。陈先生这场纠纷,看似在争一两百的现金,其实是在争一个消费者的权益尊重,一个对新车的心理期待。补偿当然不是解决全部,但厂家的态度,才是整个事件的关键。
最终,谁都知道法律底线到底在哪。但做事不能只停在底线,人心要的是温度。要是每次都靠法律流程才解决问题,谁还愿意买你的车?哪个品牌不是靠回头客?一个客户被你失望了,他下次还敢介绍朋友来买?这个逻辑,每家车企其实都明白。但就是有些厂家,一到具体执行,就扯皮,冷冰冰,只在最低标准“打点”,不肯多做一步。其实,哪怕是个百元红包,都能让客户心里觉得自己被尊重了,这就是现代服务业该有的“心意”。
所以说,买车贵,也不贵;贵的是过程里的安心和体验。你买了新车,出了异响,厂家帮你修是本分,但拿出一点“超出规定”的用心,客户才觉得买得值。这才是市场该有的模样。这事儿最后怎么解决咱就不猜了,但我想,谁要是遇上这种情况,都希望厂家能“多给一点心”,别让客户变成维权机器。买卖做久了,你拼的不光是技术,更多是两个字:用心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