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底我还在车展上碰到某个销售,他看着我笑说:你再看这长得丑点的车,销量都能破万。我心里暗笑,他的意思很清楚,销量才是硬指标。难免觉得,很多时候我们关注技术、配置,是为了卖点,哪怕是最硬核的自研,也得跟市场需求调和。
我翻了翻零跑最新财报,发现半年就赚了个3000万,真是个不小的数字。估算一下,百公里成本大概在0.3元左右(这段先按下不表),这在同行里算是比较低的水平。你会想,做工和成本如何控制的?其实像我在供应链办公室听到的,大部分零件都自己搞定了,至少65%的核心零部件自研,意味着少了中间商赚差价。这就像你买房,自己盖一栋房子,少了中介费,质量自己掌控多了。
我们知道,零跑在去年还亏得鼻青脸肿。那时候,S01只是个概念车,亏得都不想提。讲真,几年前,连个像样的电动车都难以想象,现在倒转一百八十度,还实现盈利,原因其实挺简单——抄作业学得快。比如T03,和smart几乎是孪生兄弟,靠着比别人更低的价格,打出了影响。这也是我想不明白的事情:真能省那么多钱,还能保持品质,怎么做到的?是自研有方,还是供应链管得严?我有时候觉得,可能像美工画画,一笔都不能马虎。
说到这一点,我刚才翻了下笔记/相册,看到一张零跑内部的会议照片,朱老板正盯着某个芯片的样图,手指还在点,脸上有点皱眉。这种场景让我觉得,虽然外表看上去挺随性,实际上内里精细得像手工艺。像智能驾驶,零跑还是慢了点,采用的城市NOA挺迟,追不上特斯拉一家子技术早已铺开,但价格优势依旧让不少用户买账。
我还记得朋友说过:你看零跑,价格便宜得像小米手机,品质还可以。我当时就想,他的感觉也对,尤其是在性价比战场上,零跑其实很会打。你会不会觉得,这样的策略其实很冒险?价格拉得低了,利润空间就像压在钢丝绳上,随时可能断掉。
这让我想起,平时路上开车,看到笑哈哈的零跑司机,偶尔会问他:技术那么牛,怎么还卖这么便宜?他挥挥手说:省了中间环节,自研配件,差价都能让利给消费者。我觉得,他说的很有道理。零跑不断自研,零部件占成本的65%以上,这就像自家做饭,用的都是自家的菜,省去买外面调料和繁琐。
(这段先按下不表)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。零跑能在海外站稳脚,背后是不是也靠低价策略?毕竟,要是搞不定质量,成本还低不了,反倒越走越窄。市场喜欢便宜又靠谱的车,尤其一线城市的年轻人,哪个不喜欢花少的钱,开豪车的想法?我还是觉得,技术创新才是硬核的硬道理。你怎么看,科技的门槛越来越低,是不是意味着每个车企都能玩自研?
我一直觉得,零跑成功的一部分,还是靠野路子的坚持。朱老板那句话,不跟风,自己走路,让我觉得,中途遇到困难,也不是死路。比如之前的工厂没什么名气,结果几年后,凭着低价+自研,在市占率上逐渐追赶理想、小米。
咱们这么说,零跑能成行业黑马,是不是跟敢吃亏有关系?像我开车,遇到麻烦时,自己试着调一调参数,虽然费事,但感觉对了,心里踏实。反而那些只会靠卖场包装的车企,长远看可能不行。你会不会觉得,技术和心态比单纯降价更重要?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小猜测,不一定对,毕竟市场变化快,谁都不好说。
还有一件事,我一直很疑惑:零跑的智能驾驶,虽然慢了点,但在价格中竟然配备了10多万级别的AR-HUD,仿佛在告诉消费者:别担心,科技在这儿。我试过体验,配上大屏,感觉很带感。和特斯拉、理想比,真的还差点深度。你觉得,把高端技术按价格划线,是不是让人心存疑虑?
回头来看,零跑从2020年的低谷走到今天,除了自研之外,可能还靠精打细算这招。用生活比喻,简直像家里用的省油灯,虽不奢华,但亮度足够,用着不累。这种性价比路线,还是适合中国市场的。
你说零跑还能不能坚持这条路?我其实很难给答案,也许,它会继续低调但强大,也许还会有更激烈的价格战。我觉得,关键还是看市场和技术走向。你注意到没有,现在的销售门槛比以前低了不少,你觉得是不是大势已成,谁都能玩这套自研+低价模式?还是说,这只是个暂时的泡沫?
(又想到一件小事,就是我去年买车时,去店里试驾,销售的一句:这车可以干掉大部分合资的同价位了。让我觉得,他被市场洗脑得有点深,但我也认同他的看法。也许,未来的车,就在这便宜+科技中找到平衡点。)
留点悬念吧,也许零跑只是个铺路的工兵,不过这个工兵,可能会带领更多后来者走得更远。你在买车时,会怎么权衡价格与技术?其实问题不大,但心里总会想,真的是科技创新的底气,还是价格战的伎俩?
好吧,说得我自己都想多了。关于这小车座椅上久坐的感觉,或许也是能把电动车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最细微触感。你会不会觉得,小细节,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