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马7系九月七百余台的销量,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风头甚至压过了奔驰S级。
可这光鲜之下,同门纯电兄弟i7,销量却只有区区七十九台,连百位数都没摸到。
这冰火两重天,究竟是为何?
难道这几十万的差价,就真的只换来个“不温不火”?
深入探究,你会发现i7这车,配置上可谓是诚意满满,甚至比燃油版7系还要更胜一筹。
以50L领先M运动套装为例,裸车价94.9万,经过一番大幅度优惠,落地价竟能压到六万多。
这与上市初一百多万的落地价相比,简直是“跳水式”下跌。
可即便如此,这车依旧“隐身”于市场之中,鲜有人问津。
从外观上看,i7与7系如出一辙,那标志性的环形光耀格栅,搭配分体式大灯,尺寸5391.1950.1548,轴距3215MM,这气场,依旧是妥妥的“大家风范”。
可为何,这副“熟悉的面孔”却未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热情?
动力方面,i7提供了多种选择。
50L车型后置单电机,驱动形式为后驱,能够输出335KW的功率和650牛米的扭矩,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.5秒,纯电续航里程可达640KM。
而性能更强的60L版本,则采用了双电机四驱系统,输出功率高达400KW,扭矩达到745牛米,百公里加速更是缩短至4.7秒。
这账面数据,在当前电动车市场中,也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了。
轮圈配置也颇为讲究。
入门车型便配备了20英寸轮圈,前后轮胎规格分别为255/45和285/40,提供了良好的抓地力。
高配的尊享版本,更是升级至21英寸轮圈,前后扁平比分别为255/40和285/35,视觉冲击力十足。
顶配的60L车型,甚至还配备了四轮转向系统,这在城市狭窄路况下的灵活性,绝对让你大吃一惊。
配置上,i7更是将“丰富”二字发挥到了极致。
全系标配360度全景影像、全速自适应巡航、L2级辅助驾驶系统、并线辅助、车道保持辅助、道路交通标识识别,以及电吸门和感应电尾门等一系列豪华配置。
这些细节的加入,无疑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乘坐的舒适感。
步入车内,i7的内饰设计与7系如出一辙,但在此基础上,配置更是“锦上添花”。
12.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与14.9英寸的中控大屏,构成了极具科技感的驾驶舱。
真皮材质的方向盘握感极佳,顶配车型更提供方向盘加热功能。
尊享高配车型标配HUD抬头显示,而在740尊享版本上,这一配置则需要额外选装。
座椅方面,除了50L领先版本采用仿皮材质外,尊享高配车型则标配了真皮座椅,触感细腻。
全系车型均配备了前后排手机无线充电功能,方便快捷。
50L尊享版本更是独具匠心地配备了后排31.3英寸的巨幕大屏,为乘客提供了极致的影音享受。
而60L车型,则搭载了35个扬声器的宝华韦健音响系统,这音质,足以媲美顶级音乐厅。
那么,为何如此“诚意满满”的i7,销量却如此惨淡?
笔者认为,症结主要在于两点。
其一,外观设计上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与燃油版7系一样,i7的造型并未赢得所有人的青睐。
那标志性的“大鼻孔”和分体式大灯,有人觉得霸气十足,有人却觉得略显夸张,甚至有些“审丑疲劳”。
在如今这个“颜值即正义”的时代,不够讨喜的外观,无疑会成为一道无形的门槛,劝退一部分潜在消费者。
其二,品牌在纯电领域的号召力尚未完全建立。
宝马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,但转战纯电领域,其品牌影响力似乎并未能无缝衔接。
在五六十万这个价位,消费者有了更多元的选择。
试想一下,花同样的钱,能够买到诸如蔚来ET7、理想L9、问界M9等一系列在智能化、空间、用户服务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的国产高端电动车。
这些车型,它们精准地把握了当下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:极致的性价比、前沿的科技配置、以及沉浸式的驾乘体验。
以蔚来为例,其卓越的用户服务体系和创新的换电模式,极大地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,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理想L9则以其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的定位,成为了家庭出行的理想之选。
而问界M9,更是凭借华为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,打造了令人惊叹的鸿蒙智能座舱。
这些国产新势力,它们以更接地气的方式,更贴合市场的策略,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
宝马i7,尽管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品牌底蕴,但在纯电这个新兴赛道上,似乎还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破圈之道”。
“里程焦虑”依然是横亘在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道坎,而电动车所缺失的,或许是燃油车那种独特的声浪和机械质感,那份人车合一的纯粹操控乐趣。
对于那些钟情于宝马驾驶基因的消费者而言,i7或许少了那么点儿“灵魂”。
正如古人所言,“画龙点睛,画虎画皮难画骨”。
i7就像一位才华横溢却性格内敛的少年,拥有令人艳羡的硬件条件,却不懂得如何将这份优势转化为市场的热度。
它的困境,并非技术上的乏善可陈,而是未能与时代的需求、消费者的心声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笔者认为,宝马i7的出现,更像是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期的一次“战略性试水”。
它展现了宝马在电动化技术上的探索,但离真正“引爆”市场,或许还有一段距离。
品牌的转型之路,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所以,当我们在讨论这款车时,不禁要问:在五六十万的购车预算下,您还会将宝马i7列入您的选择清单吗?
它所代表的品牌价值,是否足以抵消其在外观和纯电市场号召力上的短板?
或许,i7的未来,需要更多地倾听市场的声音,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和情感需求。
毕竟,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,“得民心者,得天下”。
您对这款宝马i7,又是怎么看的呢?
它是否被低估了,还是说,它的定位,注定了它只能成为少数人的选择?
不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,让我们一起探讨,这台“叫好不叫座”的豪华电动轿车,究竟输在了哪里,又是否还有翻盘的机会?
 
 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