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SU7 Ultra排位模式引发车主不满

小米汽车这回,算是结结实实地“崴”了一脚。SU7 Ultra那档子事,先是神神秘秘地搞了个“段位晋升”系统,把澎湃的马力给锁起来,非得车主下赛道“镀个金”,才能解锁完全体。这操作,活像武侠小说里,主角得先练成绝世内功,才能拔出那把削铁如泥的宝剑。

车主们瞬间炸了锅。掏了真金白银,结果还得分三六九等?这感觉,就像花了大价钱买了张演唱会VIP票,结果告诉你得先通过粉丝知识问答,才能坐到前排。

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SU7 Ultra排位模式引发车主不满-有驾

小米汽车大概也觉出了不对劲,连夜“鸣金收兵”,发了个道歉声明,说暂停推送,下个版本“回炉重造”。姿态倒是摆得挺低,但留下的疑问却不少:这“排位模式”,图个啥?

说穿了,还是那颗老生常谈的“安全至上”的心。小米盘算着,这车动力太猛,怕“愣头青”驾驭不住,酿成惨剧。但问题在于,谁会冲着“温良恭俭让”去买Ultra?买的,不就是那股子风驰电掣、快意恩仇的劲儿吗?

这种用户需求和厂商考量之间的龃龉,着实让人玩味。

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SU7 Ultra排位模式引发车主不满-有驾

再说说那个碳纤维舱盖。原本SU7 Ultra的蓝图里,压根没这玩意儿。后来原型车在纽北赛道上“一战成名”,用户觉得那造型“飒”得很,小米这才决定“神还原”。结果呢?有博主操起鼓风机一试,发现这所谓的“双风道高效导流”,压根就是个“花架子”,纸巾愣是没啥反应。车主忍无可忍,拆开一看,好嘛,纯粹是“样子货”。

这下,脸面挂不住了。

小米赶紧“补锅”,解释说这舱盖除了“凹造型”,还能“聊胜于无”地提供一点散热功能。哦,对了,还能减重1.3公斤。

这解释,听着多少有点底气不足。就像你买了台号称“黑科技”的榨汁机,结果发现它除了能磨豆浆,别的啥也干不了。

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SU7 Ultra排位模式引发车主不满-有驾

小米给出的“补救方案”也算周到:还没交付的可以换回铝制舱盖,已经提车的,送2万积分“压压惊”。这积分能换啥?估计也就一些小米的“边角料”周边吧。

说到底,这两件事,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小米造车,究竟是要满足用户的“真情实感”,还是要打造一个“金玉其外”的形象?

车主买车,买的不仅仅是参数,更是体验,是参与感。你搞个“排位模式”,看似是为了“保驾护航”,实则是剥夺了用户的自主权。你弄个“碳纤维舱盖”,如果只是为了“撑场面”,那还不如坦坦荡荡地承认,它就是个“装饰品”。

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SU7 Ultra排位模式引发车主不满-有驾

与坊间盛行的看法相悖,用户并非一味追求“完美无瑕”,他们更看重“表里如一”。就像你和朋友交心,如果对方总是“滴水不漏”,说一些“场面话”,你反而会觉得隔阂。
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症结归咎于“经验尚浅”时,是否忽略了“沟通技巧”的缺失?小米汽车需要精进的,不仅仅是造车的工艺,更要学会与用户“推心置腹”,倾听用户的“肺腑之言”,而不是“自说自话”。

仅就此事观之,小米的反应速度和公关能力还算可圈可点,但更为关键的是,要从根本上扭转观念,把用户摆在首位,而不是把“完美”的幻象摆在首位。毕竟,车是供人驱驰的,而非供人瞻仰的。

SU7 Ultra的“段位门”和“碳纤维事件”,犹如一面明镜,映照出小米汽车在用户沟通和产品定位上的不足之处。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