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的日常用车生活中,很多朋友可能都遇到过一个不大不小却异常烦人的问题:发动机漏油。
尤其是一些开上了年头的老车,这个问题更是常见。
在众多漏油的故障里,气门室盖漏油可以说是“出镜率”最高的之一。
我们通常会发现发动机顶部的盖子周围湿乎乎的,时间长了还会积上一层厚厚的油泥,不仅看着脏,还总担心机油会漏光,影响行车安全。
一般情况下,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到修理厂,让师傅给换个密封垫,或者看情况把整个气门室盖也换掉。
按理说,换了新零件,问题就该解决了。
但现实中,却有不少车主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循环:这气门室盖漏油,怎么反反复复就是修不好呢?
就拿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,福特蒙迪欧致胜这款车,特别是搭载2.3升发动机的那款,在行驶了一定年限和里程后,气门室盖漏油就成了一个高发问题。
有的车主为了彻底解决,五年之内换了两次密封垫,换了三次气门室盖总成,甚至听从建议,把原厂的塑料盖子换成了一个更结实、据说不会变形的铝合金盖子。
可结果怎么样呢?
钱花了不少,功夫也没少费,但那恼人的机油,还是会从盖子边缘顽固地渗漏出来,让车主百思不得其解,甚至开始怀疑人生,觉得是不是这车天生就有设计缺陷。
其实,当一个问题通过常规方法反复维修都无法解决时,我们就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,想一想是不是诊断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气门室盖漏油,表面上看是密封失效,但很多时候,它仅仅是一个“结果”,而不是“原因”。
真正的病根,可能深深地埋藏在发动机的内部。
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。
您可以把发动机的气缸和活塞,想象成一个我们打气用的气筒。
活塞在气缸里上下运动,它上面的活塞环就像气筒推杆上的那个橡胶圈,主要作用就是密封,保证气体不会乱跑。
当发动机工作时,燃料在气缸顶部爆炸,产生巨大的推力把活塞往下推,从而产生动力。
一个健康的新发动机,它的活塞环和气缸壁配合得严丝合缝,绝大部分的燃爆高压气体都会被封在上面做功。
但是,随着汽车长年累月地行驶,发动机内部的金属部件也会像我们人体的关节一样,产生磨损。
特别是气缸壁,它可能不再是完美的圆柱形,会出现一些不均匀的磨损,我们称之为“偏磨”。
这样一来,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细微的间隙。
这个间隙虽然肉眼看不见,但对于燃爆瞬间产生的高压气体来说,却成了绝佳的“逃生通道”。
于是,大量的本该用来推动活塞的高压气体,就顺着这个缝隙“窜”到了活塞下面,进入了发动机的“肚子”——曲轴箱。
这个过程在行业内有个专门的术语,叫做“下窜气”。
曲轴箱是储存机油的地方,正常情况下,它内部的压力是相对稳定的。
现在,源源不断的高压气体窜进来,就好比你不停地往一个密闭的盒子里吹气,盒子里的压力自然会急剧升高。
发动机的设计师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所以设计了一套叫做“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(PCV)”的装置。
它的作用,就像是给这个密闭的盒子开了一个小小的排气孔,用来平衡内部压力,把这些多余的气体引导回发动机的进气系统重新燃烧掉。
在正常磨损的情况下,这套系统是完全够用的。
但当气缸偏磨严重,导致“下窜气”的量过大时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这就好比一个水池的排水管,正常下雨时排水绰绰有余,可一旦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,那小小的排水管根本来不及排,水池里的水很快就会漫出来。
同理,当窜入曲轴箱的气体量远远超过PCV系统的处理能力时,曲轴箱内部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压力。
这个高压会怎么办呢?
它会推着曲轴箱里的机油,四处寻找发动机上最薄弱的密封点,试图从那里“突围”。
而位于发动机最顶部的气门室盖,它的密封仅仅依靠一圈橡胶垫圈,相对而言就是整个发动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。
于是,强大的内部压力就顶着机油,硬生生地从气门室盖垫的缝隙里挤了出来。
这下我们就能明白了,为什么换再好的密封垫、再结实的盖子都无济于事。
因为问题的根源,是发动机内部压力过大,而不是盖子或垫子本身不行。
这就像一个高血压病人,因为体内血压太高导致流鼻血,你光给他用最好的棉花去堵鼻子是没用的,不把血压降下来,血早晚还会从别的地方流出来。
那么,作为普通车主,我们怎么简单判断自己的车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呢?
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方法。
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的情况下,小心地拔出机油尺。
如果看到有一股股淡淡的青烟(其实是油气混合物)从机油尺的管口持续不断地往外冒,甚至能感觉到有气流往外顶,那就说明曲轴箱内部的压力已经相当高了,发动机存在严重的“下窜气”问题。
更专业的判断,则需要修理厂使用气缸压力表来测量每个气缸的压力,如果数据显示各缸压力不均或者普遍过低,那就进一步证实了气缸密封不严的诊断。
知道了病根,治疗方案也就明确了。
要想根治这种因为内部压力过大导致的漏油,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发动机进行大修,通过更换活塞环、修复或更换气缸等方式,恢复气缸的密封性,从源头上杜绝“下窜气”。
然而,这对于很多车主来说,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。
因为大修发动机不仅费用高昂,动辄上万,而且耗时很长。
对于一辆已经开了多年的老车来说,其本身的二手车价值可能还没有大修的费用高。
因此,很多车主在得知真相后,权衡再三,最终可能会选择放弃维修,转而采取勤检查、勤添加机油的方式来维持使用,直到车辆报废。
这个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,无论是对于车主还是修理行业来说,遇到问题时都不能只看表面。
特别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“老毛病”,更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。
一个负责任的修理厂,不应该为了眼前的生意,明知换个垫子治标不治本,还一次又一次地让车主花冤枉钱。
而是应该利用专业的知识和设备,做出准确的诊断,并将真实情况和所有可能的维修方案、利弊都清晰地告知车主,让车主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。
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尊重,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最好回报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