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听说工信部又出新政策了,说什么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和车船税优惠,还要推动新能源车下乡。我倒是觉得,这事儿说着容易,真落实起来肯定没那么简单。
上周我跟修理厂的老李聊起这事,他摇头:政策好说,关键是这车能不能真合咱农民的心意。我问:怎么说?他回答:村里人用车大多是上下地干活、载货,续航啥的不那么关键,耐用才实在。这话直戳痛点了。
新能源车下乡,政策是推,但你想想,农村算是新能源汽车的刚需区吗?我估摸着,新能源车在县城、乡镇的销量占比才不到10%(体感,不保证精确)。这就跟当初智能手机进入偏远地区一样,得慢慢来,硬件还得贴合用户需求才行。
说到购置税优惠,想到我前阵子和销售小王闲聊。小王说,虽然税收优惠挺给力,但用户最关心的其实是保值率——谁愿意买辆车,三年后市值能剩多少?我心算了一下,电动车的保值率在40%-60%区间(样本少),跟同价位燃油车比,燃油车能高出10个点。但别急,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发现某些热门品牌的新能源车保值率还挺让人意外,最高能接近70%,具体原因得看品牌、续航等细节。
这让我想起,同价位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实操中的一个明显差别:燃油车加油是个快事,新能源得看充电桩竟然满意度悬殊。我认识一位朋友,开的是燃油SUV,几分钟解决补能,马上走人;换成新能源,得插着充电至少30分钟起步,还不一定有快充桩。这样的便利差,能影响到用户使用的真实感受。
研发端,其实做车就是拼拼图,供应链就像拼菜谱,总得把配料按对比例端出来才能做出味道合胃口的菜。新能源车多,芯片需求大,原料涨价又拖慢了进度。你说这政策能马上就刺激产能和销量?没那么简单。需不需要我说,供应链中某些关键部件就卡着脖子,行业实际上还在调试,很多企业产能释放根本没达到预期。我之前以为这政策能一刀切起爆市场,想法有点大,现实是慢半拍的滚雪球策略。
对了,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刚才讲的优惠政策背后,有多少是因为地方政府补贴和金融支持配合?这些岂不是决定了最后动力?这段先按下不表,等我再收集点消息。
你有没有想过,这优惠政策长了会不会让一些买车人心态膨胀?毕竟捡便宜心理普遍存在。政策一松,买的人多了,售后问题和二手市场风险是不是又会迎头而来?我对这点还是持怀疑态度。
说到售后,有一位同行调侃我:新能源车故障率低,结果就是每次修理活少了,车间冷清得慌。我本来想反驳新能源不一定靠谱——毕竟电池寿命、软件升级还有各种小问题,但事实听起来是卖得好,维修市场少了,商家也得重新找活路。
对比最近我关注的两款20万左右的紧凑型车,某国产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,体感下来,电动车开起来安静也顺畅,对城市通勤友好;但别忽视了充电时间和续航焦虑,燃油车一箱油能跑600公里,充电续航200公里,日常就得折腾两三次充电。你觉得,30分钟的快充时长如何算方便?这问题没统一答案。
临场小计算一下:假设新能源车电费0.6元/度,续航400公里,每100公里电费约15元,燃油车约8元/升,油耗7升每百公里,费用约56元。差别明显。但这差别背后的便利和心理成本要怎么衡量呢?我就没细想过。
顺带提醒,供应链里那些关键零部件的短缺,可能让这轮优惠政策效果打折扣。买车的人多了,零配件跟不上,维修周期长,这体验不妙。
闲聊间,我还突然想起,为什么政策总盯着车市下乡,是不是有点忽略了年轻消费群的影响力?这些年经济重心在城市,年轻人更爱智能网联和高端配置。真能下沉到泥土里?不会只是官场画饼?你怎么看?
好了,讲了这么多,说真的,这些政策短期肯定能提升新能源销量,但长期瓶颈和市场真需求之间,差了点火候。要不要再多盯盯车企怎么调供应链?它们的动作往往比政策来的更快。
哪个小区停车场角落那辆静静充电的新能源车,真能成未来农村田间的劳力吗?我有点疑问,也有点期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