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

【引言】

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-有驾

曾经有人说:“新势力造车,就像战国七雄争天下,百家争鸣,然而活下来的寥寥无几。”在这样的红海市场里,有一家车企却低调地走完了十年:它不玩“高举高打”的品牌故事,不炒噱头技术,只凭一股工程师的信仰,把看似“不可能的性价比”做成了可能。没错,这家车企就是零跑汽车。四年前,它用一款C11搅动了20万元以内电动车的市场格局;四年后,C11再次升级,用价格屠榜式的技术配置震撼市场。这一次,人们不得不开口提问:零跑,到底是如何在性价比的天花板上跳舞的?

【第一高潮】

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-有驾

四年前,大家怎么看零跑?坦白说,更多是怀疑和观望。这家车企低调得像是个埋头写代码的程序员。发布的第一代C11,技术倒是优秀,但知名度却远不如“蔚小理”这些火爆的兄弟品牌,一时间,甚至有人调侃它是“低调到存在感稀薄”的新势力选手。可诡异的是,四年过去,那个当初略显青涩的C11,如今卷土重来,不仅名字没改,连气质也依旧安静务实,却完成了一次足以让人刮目相看的技术升级,售价下探到了14.98万元。问题来了:C11如此强悍的产品配置,零跑究竟凭什么让它“硬而不贵”?

【发展过程】

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-有驾

要说清楚这点,咱们得拆开来讲。C11升级了800V高压平台、碳化硅电驱,还加了更先进的AR-HUD和激光雷达高阶智驾——这些技术本该是30万元级电动车的专属配置,但它偏偏装到了起售价14.98万元的车里,不仅升级力度大,而且价格稳得吓人。这里的秘密在于“自研”。零跑不是简单从供应商那儿“买买买”,它的逻辑更像是自给自足的超级作坊:自己的掌握核心技术,降低成本,同时还解决了研发、测试、生产多方面的效率问题。甚至连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都直言:“和同等配置的其他车型比,它少了10%的成本空间。”可以这么理解:别人是在花钱造车,零跑是在做一道数学题,用一堆算法和技术来优化性价比。

但这种逻辑也不是谁都能玩得明白的。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朋友圈里晒过C11的用户,往往总结为一句话:“零跑不是为了让我买贵车,而是为了让我用最划算的价格,享受高规格。”这句话听起来简单,背后却是零跑一贯的产品哲学:车是工具,要让工具好用又实惠,而不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。

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-有驾

【第一低潮】

不过话说回来,在行业的快速淘汰赛中,光靠工程师风格,还不足以斩获全部信任。早几年,零跑也有难熬的阶段。不少业内声音质疑它“过于执拗自研”,甚至有人调侃它在“技术的泥沼里打转”。坦白讲,这些年,国内的新势力品牌换了一批又一批,零跑险些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淹没。如果只是看2021年之前的数据,你会发现,这家以自研驱动的车企,销量平淡无奇,整个公司还持续亏损。甚至连其创始人朱江明都承认,当时零跑更像是个低调的“技术穷学生”,埋头做的是“早期全域自研”的大投入,而回报却遥遥无期。这种执念,很多人看不懂,于是质疑声一度大于掌声。

当零跑开始讲“故事”-有驾

可零跑偏偏不争辩。它仿佛是一只钻进壳里的乌龟,用十年时间,在技术和成本上下功夫。朱江明喜欢用历史作比。他曾经形容零跑那段时间就像“25000里长征中的会师阶段”一样——熬过去有希望,熬不过去就凉凉。“我得老老实实先活下来!”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却藏着太多艰辛。

【第二高潮】

然而,事态总有一天会迎来转机。这一次,C11的亮相,成了零跑发力的“惊天反转点”。全域自研的积累成果终于爆发:智驾、三电系统、电驱架构,甚至一向高成本的座舱设备,零跑都用模块集成的方式一步到位。有人开玩笑说:“它是工程师的骄傲,也是对价格战最温柔的反击。”不要惊讶,这可不是一时的凭空爆发,而是十年来的厚积薄发——这些伏笔被零跑藏得古怪低调,如今终于集中火力,让消费者看到什么是“真正的质价比”。这既是对市场的一次交付,也是对对手的一次宣战。

当然,不只是技术,包括营销,零跑也悄悄变了风格。从不爱讲故事的技术宅,开始学会在发布会上连讲五个“故事”。从默默无闻,到逐步进入消费者的朋友圈,零跑似乎“懂了”:你不去抢夺消费者注意力,就没有机会让世界听到你的信号。这并非妥协,而是一种融合:用技术打开局面,再用沟通扩大圈子。

【第二低潮】

可是,事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尽管这次C11的亮相引爆热点,但朱江明对未来依旧谨慎。他承认,目前公司虽然接近盈亏平衡,但依然处于“边界线上”,任何一次战略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深渊式下滑。同时,零跑也面临更多成长的烦恼:如何规避供应链风险,如何扩展海外市场,如何争夺智能化的下一块蛋糕……这些问题摆在面前,需要更清晰的解法。

尤其是国际化这块,零跑虽然已经迈出步子,但切入欧美等成熟市场依然面临成本、人群定位和文化传播的各种障碍。而国内市场中,竞争对手的技术军备竞赛愈演愈烈,也给零跑带来不小的压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这家从不冒进的品牌,能否继续以稳健的步调争下一局?未来又会有哪些新变数?朱江明自己也没有明确答案。

【写在最后】

如果说,C11的复盘是零跑存在感的一次集中爆发,那么零跑的成长路线本身,却依旧独树一帜。它不像某些品牌,每年炒新词、改方向,而是重复着一种“厚积而薄发”的套路。也许,这种执拗不被所有人理解,但对它而言,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但话又说回来,零跑的定价成本虽然打得精细,技术故事也讲得精彩,但它真的能在这整个行业“价格战-创新战-出海赛”的连环死局中,全身而退吗?毕竟,从来都是市场检验真理。

【小编想问】

说到这儿,小编有个问题:15万级别配800V平台的SUV,看起来确实性价比无敌,但这样成本压榨下来的技术方案,真的能长期保持市场优势?尤其在供应链风险和激烈竞争中,零跑的“自研神话”是不是也有可能变成致命挑战?对于零跑的未来,支持与质疑的声音,哪个更有道理?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!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