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摩友背着被锯成两半的宝马R1250GS轮胎飞到米兰车展的照片刷屏,这事儿一开始让人震惊。你想象一下,一个车主背着半只轮胎面对成群国际观众,简直像带着破碎的身份凭证。我当时心里第一反应是,这绝对是某种剧场表演,但很快查了一下,才发现背后的故事还真没那么套路。
这车主说,他在国内镇店修车时,轮胎被磨成了光头,还不到800公里。4S店人也挺实诚:这是消耗品,用完了算。哎,众所周知,轮胎的确是易耗品,但昂贵的高端轮胎能扩展这么大差别,住在城市里说白了就是买得起算了,不能太在意。
更扯淡的是,宝马中国也没主动帮忙,打了个失联两个多月,然后他自己推着轮胎直奔米兰。在这过程中,我还翻了下那位车主的微信朋友圈,看到他自己做了个标记这是我用的轮胎,800公里磨成光头,配文字还等什么?买进口胎,国内这点事都占不到便宜。心想,这人一定心有不甘,还是要自己挂号拿到真相。
说到轮胎,知道很多人会好奇,这车换了什么?差价在哪?我随便估算一下,原厂米其林胎在欧洲大概两个水平:耐磨、抓地。那象牌在国内市场曾经因为召回成心头大患,换成象牌可能是成本考虑,毕竟国内一些召回车和换胎熟人推荐的牌子,价格便宜,心里也就有底,但打折扣多了点。
可我觉得奇怪的事情不止这里。那位车主还打算战斗到底,花了不到两万机票+运费,找了多家媒体,想问宝马:为什么售后如此差劲?你们是不是只在欧洲管好自己?先不说宝马的品牌政府策略,光国内这保险金控方案就很复杂。说白了,国内消费者惯了摸摸索索,毕竟品牌应付召回+赔偿的制度远不如那些发达国家严格。而这件事让人忍不住想:是不是国内的售后责任感,就像那轮胎一样,被磨光了。
这里又冒出一个疑问:国外的召回制度真有那么严格?我猜未必。毕竟,体感告诉我,很多次召回和补偿都流于形式,比如某品牌曾经一次漏掉几万台车,最后的限期修复都变成了通知+免费保养,更多时候还是责任推到供应链,这点跟国内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但不同的是,国外有天价赔偿的威慑,让企业不得不诚实守信。国内?往往出个三包豁免,门槛高得令人想翻白眼。每次消费者想申诉,觉得自己在打无烟请求战。我就在想,这买家是不是也得拼命一点?这场维权其实有时候隐藏在成本两个字后。
社交媒体的作用逆转了不少局势。那位车主的轮胎居然能横扫国际媒体,成为焦点,说明个道理:个人的声量,已经能和企业的公关团队比拼了。想想也挺搞笑,一块普通轮胎,能跨越国内外舆论场,甚至让宝马中国急电求和。这说明,互联网的力量在养成我们这些消费者的耐性。以前你要打个官司,可能都要花几万,几个月,现在却可能一句你们怎么能这样?,就能让公司赔个升级版轮胎,心里就发笑。
我一直在想,那个半截轮胎被抛上国际展台,除了出风头,更像是一记敲醒音。品牌们会不会开始意识到,国内用户的尊严,不能再像轮胎一样被用完就扔?未来会不会成本里头,更多考虑客户信任,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利润?这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,毕竟品牌都怕信任变成失信之后的高额代价。
现在很多车厂都爆出龙潭虎穴的投诉、维权、后续追责,似乎都变成套路,套路里藏着诚信值的比拼。再说回来,除了厂家,供应链的切片也很关键。你可以想象,生产轮胎时,材料、模具、检验就像厨师炒菜,规规矩矩但又看心情。轮胎的差别其实挺大:耐磨圈数可能差个30%、30%不算少,或许更多(这个估算不科学,但感觉挺真实的)。所以,知道一个品牌耐用度+价格比拼,绝不是靠差一颗螺丝。
结局怎么说?其实我没想过结局,会不会以后消费者在国内能像在欧洲一样,享受实实在在的保障?还是说我们还要继续拼命追问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逼出更好的制度?这个我留给你们猜。
不过我心里隐隐觉得,下一次当我们还在思考30万能买到什么配置时,可能尊严这两个字,也要被写进选车维权的算账单里。有没有一种可能,企业为了避免轮胎事件再上新闻,要开始考虑成本里加个保障尊严的因素?像当初看那些黑胶轮胎被展到国际车展,心里除了吃惊,就是在想:这是不是也是一场未来的预警。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