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前,如果有一辆保时捷驶过,无论是玛卡(Macan)还是911,人们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,有种“豪车王者”的感觉。而如今,保时捷的光环似乎真的在慢慢褪色了。就像一场高空失速的赛车比赛,它正经历着从巅峰直坠谷底的惨烈过程,甚至有人感叹,这品牌是不是要“凉凉”了?
10月24日,保时捷公布了让人大跌眼镜的财务报告——居然亏了近10亿欧元,再结合今年已连续三次发布的利润预警,风雨飘摇不是夸张说法。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,竟然成了资本市场对它命运的注脚,就在财报公布之前的几天,它的前CEO奥利弗·布鲁姆突然离职,这位从大众集团分拆保时捷上市后一路掌舵的老总,似乎终于扛不住压力,留下一地鸡毛转身走人。紧新任大老板迈克尔·莱特斯正式接班,这位曾执掌过迈凯伦的技术派,初登舞台就让保时捷股价小幅反弹,似乎市场对他的能力还保留期待。
股价回升这事儿,感觉是资本市场的短暂情绪,还真不能给莱特斯带来太多实质的安慰。毕竟从明年1月1日接棒那天开始,他面对的是三道堪称“地狱级”的难关。第一道难关就是电动车战略的失误。从2015年开始,保时捷就豪掷千金,把电动化进程拉到集团战略的核心位置,还信誓旦旦提出2030年电动车要占总销量80%的计划,但今年,这个目标直接没了踪影。一来,消费者对电动跑车的兴趣没想象中那么高,最扎心的是标志车型玛卡即将改为全电版本,燃油版的潜在替代车型得等到2028年,也就是说连“后手”都没留下。更离谱的是,原定上市的电动旗舰款SUV也开不了工,硬生生改成了“混动或燃油版”,导致新车开发进程一下子拖延了好几年。
第二块阻碍,可能是最刺痛保时捷的——中国市场的彻底哑火。如果说过去几年,中国一直是保时捷的全球“中流砥柱”,那么今年它的表现可以说是跌到地板了,预计销量只有勉强4万台,还不到去年的一半。你知道最扎心的是什么吗?中国市场连当地电动车都做得越来越牛,像小米推出的su7,外观几乎“复刻”了保时捷Taycan,价格却降到了灰尘里。更别说,保时捷的车载娱乐系统还常常被吐槽“土味”,甚至连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都不太懂。这也难怪“布鲁姆”早些时候居然公开质疑内心对保时捷坚持电动车战略的信心,连他都开始怀疑了。
就是最棘手的第三关卡——美国进口关税的无情打击。特朗普政府在2019年强征欧洲汽车十五个百分点的关税,这一政策到了现在还不见松口。考虑到美国已经超过中国,成为保时捷最大的市场,这项关税几乎在无形中吞噬了7亿欧元的利润。可保时捷没办法生产线“跳”去美国建厂坐地避税。要是进口车价格暴涨,销量直接成问题,要是价格不变?那企业自己的腰包压力山大。
看到这儿,可能心细的你已经发现了,保时捷的这几块难题,都指向了同样一种困局:这个愿景满满、一直在风尚路上飞驰的品牌,正在被全球市场拉住车轮猛踩刹车,不管它怎么一次次拉高科技涵盖量、立品牌标杆,车迷心里那根“豪车情怀”的弦已经岌岌可危了。
心里话大家都希望这位从技术出发的“超跑老炮”——莱特斯,可以用他的经验和魄力把这辆“失速跑车”稳住方向。但细抠下来,电动车市场的冷淡情绪、中国消费者对服务体验的高要求、美国关税压高的出口成本,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他一个人能完全解决的。这几种情况,看起来就像一个深坑连着一个深坑,而莱特斯面对的,是一整片埋伏的泥沼。
说个题外话,这不禁让我想到很多汽车企业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反应。不是谁都能做保时捷,但保时捷早些年的财务数据过于“得劲”,似乎被一部分企业拿来当样板,觉得只要钱砸得够狠,观众就能给够面子。但现实呢,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耐心,往往比资本市场那一波波“飙升再跌停”的情绪化操作还要薄。这几年就没有一间某品牌敢自信地说,“哪怕全球市场一片仄,质量好还是天然赢啊。”但这样一个复杂消息,也挺值得反思——那些利润神话、天花板品牌,真的是危机转型后的唯一路径吗?
保时捷,如果能真刀真枪地用它的经典效率、真正懂市场的CEO和品牌链接,我们未必盼不到它的“下一代车轮”,跳得更远、更自由一点,也许这样的起伏,才能教它真正平权市场规则,不是吗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