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

我一直都觉得,特斯拉这家厂商,最厉害的不是宣传噱头,而是它们敢于露出短板。比如说,这次发布的这款标准版Model 3,售价比ModelY低了整整3000美元,也就差不多2万块钱人民币左右(这个估算还不算税,反正意思意思吧)。绝大多数人一听,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车是不是缩水很多?

实际上,配置上的差异也就是一些细节——比如没有座椅通风,没有后屏幕,车内用了织物座椅(就跟我妈家那台老桑塔纳一样),而且,前排加热和方向盘加热也得自己额外花钱选装,18万买到的这款车,不得不说,还是挺用心了。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-有驾

为什么它还能实用?

在我看来,这是一款给刚入门的用户、对电动带有尝试兴趣的消费者准备的车。比起那些花样繁多的配置,省掉了不少面子配置,但核心的续航、性能还是保证的——说白了,就是那块69度电池组(是的,和Y一样),EPA工况下能跑517公里。这个续航对新手来说够用,百公里能跑大概13度电,自己算算心里价。

我家朋友开的也是一辆Model 3,去年刚换车的时候,他还嘟囔:这车空间不大啊,特别是后排。但开了半年,他倒觉得用着挺顺手。反正大半天也不出远门,加点油钱还好说。有次他说:你看这续航,尤其是在国外三元里那会儿,火了。(这段先按下不表,国外那边用的还是三元电池。)

这车其实挺适合像我这种自带电车知识的人:我会想,为啥能把价格做到这么低?

其实核心原因,可能还是供应链的成本压缩。特斯拉的供应链布局早就比别家灵活,哪怕现在小批量减配,都还能保持基本性能到位。比方说,18寸轮毂,没啥特别的,但也比别家便宜不少。继而想到,汽车的最终成本,除了AI和研发,更多其实就是供应链。

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其实这车用的是普通的感应加热加热系统,虽然没有座椅通风,但如果加个座椅加热,花个两万块(还可以考虑这个配置),也没啥不行的。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-有驾

便宜版的变现,是两方面:一是控制成本,二是迎合刚需用户,而这个刚需其实比我原来预想的要大——尤其是在国内市场,很多人买车就是为了用得顺手。

你估计会想问:这车能不能撑时间?

嘿,这还真不好说。反正我觉得,这车的保值率可能比我想象中还要高一些。用个心算,百公里成本挂牌,你算过没有?用电的话,平均换算下来每公里0.3元左右,还算清楚。

假设未来三年,正常开,维护和保值率还行,可能比国产紧凑型车还划算。

我还琢磨了点别的:如果作为新人车手,入门的确挺合适的。你想啊,买辆入门级电动车,没有复杂的配置,能跑远一点,还便于操作。你家的小孩要上班,又不敢买太贵的车,这款最实在。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-有驾

但说真话,这车也有局限。

空间我刚才说了,不大,特别后排。充电速度虽然225kW(和Y一样),但实际充电时间还得看充电站的容量。国外三元的69度电能跑517公里,还得考虑环境温度和驾驶惯。这么看来,除了新手,可能还有些小家庭会考虑,毕竟买一辆便宜且实用的车,手感还是要过关。

那问题又来了:这车还能多杀一段时间?

我觉得吧,特斯拉的品牌溢价程度,比自主品牌要高很多。只要原材料不突然涨价,供应链不出大问题,这车留的后路还挺宽。还记得去年那次,某个修理工说:其实这车后区域维护也不复杂,关键还是电池管理。

这之间,可能还藏着个潜规则:把最核心的技术放在后面,拼成本,拼保修。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-有驾

这里插个题:你们觉得这个价格背后,特斯拉还会再压缩?

我不敢打包票,但有个点,我一直觉得:价格低下来,除了吸引新用户,也有可能稀释品牌的高端象征。这事得看他们怎么平衡,毕竟,谁都不想让高端品牌变成白菜价。

顺便说一句,我刚刚翻了个相册,看到一份手绘图:是那块51公里续航的设计稿。技术看起来不差,但要说完全标志性创新,可能少了点。

话说回来,这车用起来的感觉——怎么说呢,就是够用,实在。

如果能配个座椅通风和方向盘加热,、那真可以考虑入手。(这点我还长话短说,毕竟才18万,就想着划算点嘛)。

实话实说,要我买的话,我可能会考虑,因为对新手、短途通勤、预算有限的群体,真是刚刚好。

Model3也有便宜版,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,减配却依然实用,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刚需-有驾

对了,最后再问一句:你觉得,这个更低配的版本,未来还能压箱底多久?

这问题我一直在琢磨,可能没有标准答案,但某天某次优惠出来,或许没人会拒绝。毕竟,便宜的东西,永远都有一把杀手锏——就像这车,用最低的成本,满足最大的需求。这不,也是许多刚需者的真实写照么。
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