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那天去4S店做常规保养,清单里突然蹦出个发动机清洗剂,300块。瞬间懵了,我当场给划掉了,师傅脸色立马变了,有点尴尬气氛。你说这是不是行内灰色套路之一?我稍微翻了下手册,发动机清洗剂根本不在常规保养必做范围,完全是加单,是给利润加点料的活。
说实话,这事让我又想起了之前听修理工小刘吐槽的,4S店里这类额外创收项目其实挺常见。比如换油的时候,销售人员会推荐加个燃油系统清洁剂,说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,结果价格翻倍。小刘的经验是,真正必要的维护,厂家都有明确要求,超出那些项目,多是店铺自己挣钱的手段。
其实这不只是4S店独有,很多车主也被这套整套餐坑过。我以前在朋友圈里问过,半数人说遇到过类似加料收费,尤其是一些保养周期长,车子状况看不到明显变化的,店家就很容易忽悠。总有人会反问,那这些保养项目不做,会不会对车有影响?这就要看车主和车辆状况,有些车况好,车龄短,确实没必要频繁做那些高成本项目;但碰到老车或者高里程的,有些项目还是有备无患。
我自己跑过不少厂家和供应链认识的老朋友,他们告诉我,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清洁用剂其实成本不高,几百元的价格确实有水分。相比之下,好的机油和滤芯,是真正关键耗材。以前我以为厂家保养手册没啥水分,后来才发现,厂家有时会给车型保养配套做减配调整,这段先按下不表。换句话说,保养手册是基础要求,额外项目则完全是4S店的事。
然后想到了三个不同价位的车友:A车主买了7万块的合资紧凑型,说4S店逼着加项目,结果自己摸索每两万公里做基础油液更换,没出啥问题;B车主开的是15万左右的中级车,表示偶尔做额外项目感觉安心点,但觉得不划算;C车主买了30万的豪华品牌车,反倒不太被忽悠,说4S店师傅靠谱,养车透明,可能这档次店做服务体系更完善?
和供应链博弈一样,4S店也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找平衡。替换配件的采买和库存,人工的时间成本,师傅成色各异,都构成最终报价的基础。举个生活比喻,养车就像做饭,食材的好坏和厨师的手艺定味道,但你被加的调料费不一定能吃出区别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,里面确实有4S店各种加单发票,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,车主往往也没个标准认知。
这让我自嘲一句,作为一个老车人,还得天天琢磨这些细节,难怪有时头大。大家都想把车养好,可要省点冤枉钱也不容易。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明显被宰的保养花费?或者那种原本以为必须,后来翻车发现浪费的项目?分享下,说不定给大家提个醒。
顺便猜测下,发动机清洗剂这东西,大概率是4S店自己跟供应商谈的捆绑套餐,价格和实际成本差得远(这纯属没细想过的猜测,怎么也没人透明公开过)。弄不好真是小作坊级别产品,凭卖脸色赚差价。
讲真,我也不反对做深保养,也不是说绝对不需要清洗剂,只是真的得基于车况和厂家推荐。自己动手查查保养手册,和懂点行话的朋友聊聊,别盲目给4S店托大。保养不是一次花完,而是个持续过程,和车主自己的经验积累一样重要。
对了,有一次和朋友开玩笑,说咱这车烧钱不算烧,是折腾那些逼着你多花钱的套路更让人头疼。你觉得呢?这笔差价百公里大概算下来能开几公里?(噢,这算术再复杂点就更头大了)
最后聊个细节——我朋友一个月前换油,发现师傅没给换空气滤芯,还快报废了,他直接现场要求补换,结果店家反倒态度缓和,说明啥?细节决定信任感,但有时候缺斤短两还是能发生,大家开车养车,真得攥紧眼睛盯好每一笔账。
你的车上有没有被加过哪些让你怀疑的消费?说说看,咱一块儿长见识。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