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相信命运吗?一家车企,连续7次IPO失败,却依然在21年后站在了港交所的聚光灯下。这就是奇瑞汽车的真实故事——一个关于坚持、韧性与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传奇。
七次折戟:中国车企最漫长的IPO马拉松
翻开奇瑞的上市史,就像打开一部中国汽车业的资本突围教科书。2004年首次尝试,却因与上汽复杂的股权关系被迫放弃;2007年遭遇金融危机;2009年因股权结构问题再度搁浅;2016年借壳上市失败;2019年混改后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;2022年股权问题重现...每一次失败都足以让普通企业放弃,但奇瑞却越挫越勇。
最令人唏嘘的是2016年那次"双线作战",奇瑞新能源试图借壳"海螺型材",同时奇瑞徽银冲击港股与A股。当时业内人士评价:"这不像IPO,更像一场豪赌。"结果双双折戟,暴露出新能源销量低迷、股权复杂的硬伤。但正是这些失败,为2025年的成功铺平了道路。
"不差钱"背后的战略焦虑
2024年净利润143亿,账上现金充沛,奇瑞为何如此执着上市?答案藏在三个数字里:114万辆出口、37.4%海外收入占比、110个国家和地区。这个连续22年中国品牌出口第一的车企,需要国际资本市场的背书来巩固全球化优势。
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感。虽然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已提升至28.7%,但相比头部新势力仍有差距。上市募集的91.4亿港元中,40%将投入新能源研发,这解释了为何尹同跃说"上市是新起点"——不进则退的时代,资本是技术竞赛的弹药库。
从荒滩到全球化的中国样本
1997年芜湖荒滩上的"小草房",到如今1841亿港元市值的国际车企,奇瑞的蜕变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缩影。其成功密码有三:一是苦练内功,研发投入三年增长153%;二是全球化视野,在中东、南美等市场把"中国车"变成硬通货;三是战略定力,21年上市长跑中的每次跌倒都化为经验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"农村包围城市"的出海策略。当其他车企扎堆欧美时,奇瑞深耕中东、拉美等新兴市场,2024年在这些区域销量全部位列中国品牌第一。这种差异化竞争思维,值得所有中国出海企业学习。
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发令枪
首日股价收涨3.8%,238倍超额认购,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本市场对"中国智造"的认可。但上市只是奇瑞新故事的开始:既要保持燃油车优势,又要加速新能源转型;既要巩固新兴市场,又要攻坚欧美高地。
正如尹同跃所说,未来的奇瑞要追求"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"。当中国汽车工业走到世界舞台中央,需要更多像奇瑞这样的企业——既有从荒滩崛起的勇气,也有21年坚持上市的毅力,更有走向全球的雄心。这或许就是奇瑞上市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:伟大企业的底色,永远是长期主义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