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

中国的摩托车制造,以前也是“中国制造”里响当当的一块牌子,火遍了东南亚,硬是从日本牌子手里抢了不少市场份额。可遗憾的是,因为眼光不够长远,自己内部又斗得太厉害,这么好的势头愣是没保持住。

之后,很多讲投资技巧的书都拿这事儿当做一个重要例子来讲,想着能给其他行业的投资者们一些启发和经验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为什么是越南?】

差不多在2000年前后,中国的好多摩托车厂家都不谋而合地把生意做到了隔壁的越南国家。

为啥摩托车行业老盯着越南不放?因为这个国家有个响当当的称号——“摩托车王国”。

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实施“改革开放”以来,越南的经济就坐上了快车道。因为出行、送货、做生意、平时生活等各种各样的需要,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开始打算买交通工具了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要是想着运载方便、用车的地方多,直接买辆车可能更划算。不过呢,在越南,大家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琢磨琢磨。

首先,在越南买辆车,消费者得交不少税,费用挺高。而且,越南的公共交通设施还不够完善,没法轻松满足大家的出行需要。

在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,摩托车很自然地就成了多数人的心头好。越南的“越南之声”媒体报道说,现在全国摩托车的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辆,差不多两个越南人就有一辆摩托车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当一样东西变得很常见后,像市场分类、产品增值这些现象就会跟着来。在越南,人们骑什么样的车,也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朋友圈的一个标准。

在这个国家,大家普遍觉得:买那种高档的日本摩托车,虽然花钱多点,但骑出去更有面子。特别是有钱又爱赶时髦的年轻人,有的甚至会花上万美金,就为了买一辆欧美大牌的摩托车。

从现在的成果往回看,就能明白越南当年有着多大的市场潜力,所以行业和厂家重视越南也就不奇怪了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声势惊人的“中国冲击”】

据说,大概从1995年开始,中国的摩托车公司就开始进入越南市场了。不过一直到20世纪末,在越南大规模卖摩托车的中国公司也就那么三四家。

那时候的越南摩托车市场,主要还是被早就进来并且站稳了脚跟的日本牌子占领着。像铃木、本田、雅马哈这些日本摩托车品牌,从上个世纪后半段就来到了越南,它们在越南已经有了很牢固的品牌印象和一大批忠实的用户。

不过,中国摩托车也有它的亮点,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价格实惠:在越南,中国造的摩托车大多卖700到800美元,有的便宜牌子还不到600美元,比同类的日本摩托车要便宜一大半呢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肯定会让销售大好,所以,越来越多的中国摩托车厂家听到风声后,纷纷跑到越南开拓市场,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。

从1999年起,中国摩托车开始大批进入越南,到了2001年前后,简直就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越南市场,市场占有率最高时达到了八成以上。

没多久,越南的大街小巷就涌进了好多中国摩托车牌子,像隆鑫、力帆、宗申、新大洲、嘉陵、轻骑这些,它们太抢眼了,让人没法不注意。有专家还把这事儿叫做“中国风潮”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好景不长】

可是,这种好景不长,背后的原因有很多。

一开始,好多摩托车厂家都跑到越南市场来了,结果就开始了你争我抢的乱战。虽说大家都知道打价格战就像喝毒药解渴,伤敌一千自损八百,但为了多占点市场份额,把对手比下去,还是忍不住一个劲儿地降价,这势头根本停不下来。

据说,在价格战打得最火的时候,摩托车的价格每个月都能便宜70多美元。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,有的车价格直接掉到了300美元的冰点。价格这么猛跌,利润自然就大幅缩水了。为了少花钱,好多企业就开始在质量上动手脚,有的甚至是故意或者被迫做起了假冒伪劣产品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2000年左右,中国不仅向越南出口了整辆摩托车,还出口了大量的摩托车零件。在越南,大约有60家公司,它们的主要业务是组装这些来自中国的摩托车零件,并进行销售。

比起直接卖整辆摩托车,出口摩托车零件赚的钱本来就少了很多。再加上中国摩托车厂家自己内部竞争得太厉害,有的厂家还撺掇越南那些组装车的厂家,让他们买进质量差的摩托车零件来造车。

从2002年开始,本田在日本搞了个新招,推出了便宜车型,价格差不多是以前的一半。这下,那些老牌子又重新冒了出来,跟中国摩托车品牌抢起了原本属于它们的市场份额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说起在越南那段短暂却火爆的日子,重庆力帆作为早期进入的“老手”,心里头可是有不少感触。他们厂的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在越南做生意真不容易,几乎所有中国摩托车厂家在当地都过得挺煎熬。那段赚钱的好时光,简直就是眨眼就来,眨眼就走,现在整个行业都躲不过一场大洗牌。

另一个知名品牌“嘉陵”也有着差不多的故事,他们的老大洪耕聊起过越南市场的那些混乱日子:在越南,弄些假冒伪劣产品的事儿经常发生,车子都是东拼西凑装起来的,装好了就“想要铃木的标就贴铃木,想要雅马哈的标就贴雅马哈”。

竭泽而渔、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,最终会让“中国摩托车”在越南市场的名声和信誉一落千丈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洪耕觉得这些做法说白了就是给民族丢脸,“要是挣的钱还没用的资源多,那就是在坑社会。”

激烈的价格大战让不少中国摩托车企业,不管是自愿参与的还是被拖下水的,都受到了重创。不停地降价使得赚的钱越来越少,这不仅减少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,也让生产方面的投入大打折扣。结果,质量问题频发、油耗大等问题一个个暴露出来,慢慢地让许多越南消费者又转头去选择了日本摩托车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失去的市场】

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好的情况,最后都反映在了市场上:在越南,之前靠着“中国冲击”火了一把的中国摩托车,没多久就全面不行了。

日本品牌再次占领了高端市场,而越南本土品牌则在中低端市场给中国摩托车企业带来了压力。因此,很多中国摩托车厂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,有的卖起了电动摩托车,有的给越南当地摩托车提供发动机,还有的转行去制造农业机械等工具了。

有记者在河内和胡志明市亲自走访发现,就连那些挺大的摩托车店,也几乎看不到中国产的摩托车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店员告诉我们,店里卖的摩托车大都是越南本地组装的,关键零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,还有些车是完全进口的。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内地产的摩托车“用两三年就出问题”,所以店里已经很多年不卖中国内地品牌的摩托车了。

现在在越南,卖得最好的摩托车牌子大都是日本的,比如本田、雅马哈,还有韩国的大林、中国台湾的三阳这些。因为在越南,摩托车对很多人来说是必需品,骑出去还得有面子,所以店员们通常都不怎么会推荐买中国牌子。

到2016年初的时候,根据官方统计,已经有638家中国企业在越南搞生产和贸易了,不过呢,在做摩托车买卖和制造这块儿的,现在就只剩下力帆和宗申两家公司了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不止摩托车行业而已】

没几年时间,越南市场的繁荣景象就没了,这事儿引起了业内业外不少人的注意。很多专家学者也都纷纷钻研起来,想弄清楚这里面的教训,好让大家提个醒。

有人认为,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失利,不只是因为厂家间打得太狠的价格大战,还因为走私的拼装摩托车价格便宜得吓人,把市场都给搞乱了。

在中国摩托车企业刚进入越南市场那会儿,价格大战还没那么激烈,其实也有不少钱可赚。但可惜的是,这些企业没想好长远打算,在打造品牌和提升服务上没下够功夫,结果最后还是被重新杀回来的日本企业给比下去了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比如说本田这些日本公司,他们一直在努力打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,而且还会有步骤地推出一些中低价位的产品,不断地增加在市场上的份额。

中国长久以来都是摩托车零件制造的重要国家,现在就连日本在越南开的摩托车工厂也得从中国买好多零件。不过呢,做这些零件的中国企业挣的钱并不多,它们在产业里面算是下游,大部分利润和话语权都被日本企业把控着。

这种情况不光摩托车行业有,中国产品在越南市场站不稳脚跟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意识不够强,也没做好长远打算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虽然有些厂家在把控产品质量上花了不少心思和资源,做出的东西一点也不比日韩的差,但因为之前留下的问题太多,丢掉的市场和顾客的好感度就很难再找回来了。

有些便宜但质量不咋地的“中国制造”产品,慢慢在当地人心里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,这种印象可能还会连累到人们对整个中国形象的看法。

有人说过,搞好产业对接和分工,能让中国和东盟在经济上的合作达到更好的成效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但其实,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碰到的问题往往都差不多。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大型建设项目,本来都有很大的市场机会,可问题是,好多中国企业老是相互打价格战,不停地压低价格,结果导致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都时好时坏,不稳定。

长期来看,这可不是啥明智之举。好多专家和懂行的人都觉得,咱们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时,最重要的是得考虑长久发展,不能光顾着眼前的一点小利益,最后把自个儿的大好前程给毁了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车企们的转型之路】

经过一阵风似的起起伏伏后,有些中国的摩托车厂家放弃了这行,转头去找新的方向或赚钱机会。不过,还是有一部分厂家坚持了下来,他们努力从自己、同行还有竞争对手的做法里找转变的方法。

其中,电动摩托车因为更加干净、安全、环保,成为了大家颇为关注的一个出行选择。

比如说,力帆已经把电动摩托车的出口计划安排上了,而且把越南当成了他们想要进军的市场之一。在一些专门展示东南亚商贸的展会上,他们推出的电动摩托车已经引起了东南亚甚至非洲不少国家的兴趣,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跟老式的摩托车比起来,电动摩托在速度上往往拼不过。不过呢,现在大家都更看重环保又安全的出行方式,所以“跑得不够快”并不一定就是电动摩托的缺点了。

越南规定,学生要是没满16岁,就不能骑摩托车上学。还有消息说,河内这些城市已经在商量,打算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骑摩托车了。

据说,电动摩托车在中国算是新玩意儿,到了越南也挺受欢迎,靠着它的优点,每年能卖出去60多万辆,而且每年大概还能多卖10%左右呢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有人说,在电动摩托车这行,咱们中国企业其实挺有实力的,特别是在技术和生产经验上,总的来说比日本还要强。好多日本企业自己都没有生产这些车子的设备,还得靠咱们中国来帮忙制造呢。

怎样让进入越南的电动摩托车不再像以前的摩托车那样出问题呢?

首先,得对市场特别敏感,赶紧抓住机会,建立起大家对咱们的信任。然后呢,咱们得吸取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竞争时的教训,千万别再出现那种互相拆台、质量不过关、生产和销售乱成一锅粥的情况,得保证这行能稳稳当当地发展,长久下去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有些企业的大老板觉得,中国公司到国外发展,与其互相争斗搞坏市场,还不如在需要时联手合作。而且,最关键的是得重视自己的品牌建设和提升服务,因为在消费者心里,公司的形象可是值钱的宝贝。

日本牌子为啥能再次火起来?有人说,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长处:一个是看重品牌和形象,另一个就是服务做得好,让人放心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由于经营了很多年,这家企业赢得了市场上长久的认可,时间一长,大家就有了种感觉:“虽然价格高点,但总的来说很划算。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,为了促销,日本企业提供的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通常都特别细致周到。

如今,中国公司在东南亚也收获了不少好评。有的在中国的大使馆工作人员觉得,这些公司能迅速融入新市场,闯出自己的一片天,比如在泰国,那些产品和服务出色的中国公司就特别受当地人喜欢和认可。

说到底,中国摩托车牌子能不能吸取经验、再次辉煌,关键还得看这些企业自己有没有远见和实际行动。

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:战胜日本,却输给自己,败走越南-有驾

【参考资料:】

《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的失落之路》;2016年9月27日;《世界快报》

《嘉陵集团:让中国摩托车品牌更加闪亮》;2016年9月21日;《国产品牌风采》

《东盟投资指南》;《云南生意经》

作者:实现了心愿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