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在办公室的窗前,我望见楼下院子里,一辆崭新的增程车正安静地打着盹。身旁的同事低头翻手机,突然笑出了声,一边转屏一边对我说:“你看,别克居然发文感谢理想了,这年头,竟然大厂都这么有仪式感?”
别克感谢理想,让增程车成为主流。还顺便预告了自己的新款至境L7将在9月15日上市——场面很生动,比实验室里推演的那种‘理想型市场推广曲线’还要必然和有趣。
如果你是别克的市场部同事,这会儿你可能夹着冷汗又扬起一脸职业微笑:老牌车企,公然致敬新贵,既要给自己刷存在感,又不能显得卑躬屈膝。“感谢同行”,这话充满戏剧张力:一半是对自己宣传能力的自嘲,一半是理智承认现实。当然还有那么点儿,像德国黑啤里飘进一丝柠檬味,小小的苦中作乐。
把现场切回几年前,谁能想到今天增程这条赛道会变成主流?别克也曾多次试水,增程动力技术早在自家产品上翻滚。可惜那时候天时地利都差点意思——增程车的身份像个‘亲戚’:既不像电动车那么新潮,也不像纯燃油车那么传统,夹缝里做梦,市场上咽下苦水。于是,别克的增程车没能激起浪花,直到后来理想一脚踹开门,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。
回想理想汽车的增程路线,它并不是一招天降神兵,而是用大白话把“不限场景、不限电桩、全家够用”这块招牌砸在普通人的鄙视链外。你可以质疑技术优劣,不能否认它让人‘用得安心’。理想的宣传团队甚至熟练到可以把“增程就是最优解”这句话印在车主的朋友圈里。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泥泞,谁能跳出来,就能踩在别人的脚迹上欢呼。
别克至境L7这次造型依旧坚守‘君越’传统轮廓,只是在下盘里藏了增程的心脏。外观够稳,动力够省,想靠着家族品牌力再杀一波回马枪。说真的,这种做法跟我在刑侦现场寻找凶器很像——先找那些大家都用惯了的行头,再藏点变化在细节里。有保守,有创新,有赌气,也有妥协。
别克品牌在中国很特殊。它既是“爸爸那一代”的身份象征,也是“上班族买得起的豪华车”。这种夹层状态让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——既要守住老用户的信任,又不能落后于新兴赛道。但现在的宣传套路明显不够新时代:平铺直叙、偶尔煽情,少了点狠劲,多了点官腔。这次主动“致敬”,可能也是想找找与理想同频的节奏,蹭蹭风头,顺便拉拉关系。
但归根结底,咱们这行讲的都是证据。增程车之所以吃香,不纯粹是某个品牌推动,而是大环境逼出来的:油价高,电桩少,续航焦虑普遍,用车场景一时还无法彻底纯电化。技术路径再合理,也要配合政策、用户需求和品牌改造。“谁把增程车退出历史舞台?”这个问题,将来也许会像“谁是第一批放弃小灵通的人”一样,成了都市传说。
市场是一场既定剧本的乌龙演出。别克这次主动感谢理想,不过是承认自己没改写剧本,只是在理想给出的舞台上继续演戏。新老品牌之间的较劲,总带些讽刺色彩。就像我查案时的新手老警,不管理念如何、经历几多碰壁,最后都得配合出警、互扔材料。别克摸着理想的梯子上楼,理想会不会顺势把梯子踢掉?没人能保证,毕竟,汽车圈里谁都想“最后笑着把杯子递给别人”。
说到底,技术选择没那么多情怀,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消耗的不是理想和别克的钱包,而是车主的焦虑和习惯。别克至境L7外观过关,品牌背景硬,能不能从理想手里抢点蛋糕?这事不容易。消费者不是案件里的“嫌疑人”——他们用的是自己的荷包和体验。谁让他们安心、方便、省钱,他们就跟谁走。理想建立了那个“主流”,别克顺手搭了台阶,但最后谁能坐稳,得看谁更会讲故事,谁更懂人心。
至于别克能不能凭这次“感谢同行”的骚操作杀个回马枪?我的判断是:短线看声量,长线看体验。一纸公关稿或许能拉来几秒钟的关注,但最终要拼的,是车子是不是自己逗得用户笑出来——而不是让用户觉得自己只是营销里的一个数据。
职业病发作,总忍不住多想一步。如果未来新能源市场彻底纯电化,增程紧跟淡出舞台,各家是不是还会像今天这么“谢谢同行”?别克是不是还会感谢理想?还是会变成“彼此吐槽,互相诋毁”?这也许就是所有产业里最黑色的幽默。
所以,车企间的“致敬”到底是真心,还是营销的一场猫捉老鼠?你怎么看别克这步?你又会怎么选择自己的那台车?反正证据还在路上,故事一直在继续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