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

很多事大家心里都有数,只是没人挑明,今天咱们就借吴佩这事聊聊:为什么一到新车上市,各大厂商都恨不得晒出“小订过万”的数据?这里头,到底是图个什么?你说,是消费者真那么容易被糊弄,还是厂商领导好哄,还是广告公司能混个业绩,反正终归一点,这“虚火”总得有人买单。

我最近见天刷到各种新能源汽车发布会,一水儿的“订单如潮”、“爆款”之类的自夸,别管什么车,没个“小订过万”、“上市24小时火爆大定”简直都不好意思喊发售。就光看宣传,你咋觉得新能源市场比楼市还热呢?咱们真该问一句,这热闹,是真心实意的吗?

也许,这背后正是汽车市场的病。有些厂商,恨不得每次发新车都把自己吹成下一个特斯拉。可大家都明白,现在的市场,已经不是当年“只要有车卖,什么都能卖”那会儿了。消费者是被“教育”出来的,买车不光要看样子,还得琢磨这车靠不靠谱,经不经得起考验。谁都想买个大家都买的产品,这叫“群众基础”,说白了就是——不翻车。万一买了个冷门货,被坑那可就尴尬了。

那商家为啥非要造势搞数据?理由其实特别现实。一个,吸引消费者。如果你自家产品销量平平,市场没啥动静,谁还盯着看?可一旦一帮人都说“火爆”、“订单暴涨”,人们心里天然就跟着冒出“是不是有啥我没发现的好处?”这种疑问。越热闹,跟风的人自然越多。这就和小区里开超市似的,门口都堆满人,你肯定多走两步上去看看。
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
另一个,说白了就是哄领导。厂商需要漂亮的数据让管理层满意,广告公司要圆满交差,靠“造小订”能省事还能把事儿做圆,哪儿有不干的道理?你看,发布会当天轰轰烈烈,领导一捧你吃瓜群众一捧,数据一“秀肌肉”,整个气场都不一样了,回头复盘还好给自己贴金——“您看我们这宣传做得多到位!”实话实说,在这个行业,光靠踏实卖车远远不够,你得会说、会装、会演。

可问题是,这泡沫总要破的。你上市发布会吹得再狠,等进平销期(热度一过,市场真开始检验产品能力的时候),一切就都见分晓了。那个时候,骗来的订单能撑几天?谁买的才是你的真实用户?产能、售后、体验,到那时候才知道真假。消费者也不是傻子,一回生二回熟,吹的多了谁还信?这不,吴佩一句话就把这行业的老底儿给掀了出来——弄虚作假是短视,吹牛作秀是自损。

仔细想想,不光车圈有这路数,什么手机、家电、新消费,哪一行不装门面、秀场面?微信群里就常有人吐槽,新品发布会都快变成“自娱自乐”的假面舞会,三分真七分夸,台下坐的全是自家人。可你说这玩意儿有意义吗?

咱们再把话题拉回雷军。你说他“命好”,其实也是赶上了天时地利。小米SU7刚上市那会,全网都在追捧,各路粉丝流量给足了,雷总自己又是亲力亲为,亲自拉大旗造声势。真要是放到今天呢?风向变了,你再晒一个二十几万订单,估计大伙儿第一个反应不是“真厉害”,而是“真的假的?”说不定就马上有人把你和“广告公司小订剧本”摆一起微微一笑。时代环境变了,透明度也高了,当初的好运气,现在真不好轻易再复制。
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
很多人都觉得,小米SU7那么多订单怕不是有水分,甚至有人说可能里面有黄牛、内部消化什么的,但剔除这些因素,你仔细琢磨这产品爆火的原因,一方面确实是踩对了点——年轻人愿意为新的消费观买单,另一方面,品牌有足够多的势能加持。可现在回头看,谁能每次都赶上这种天时地利?市场变化那么快,厂家靠一两次数据过万撑场面,总有“露馅儿”的一天。
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
问题来了:既然行业都懂这个套路,难道都愿意继续演下去吗?有的时候,这种“虚火”伤害最大的是市场本身。你前脚玩数据、后脚就得挖坑埋自己。产品力不达标,最后苦的是用户,行业口碑也跟着一起垮。你看现在买车的多聪明,论坛一搜、视频一看,所有细节全扒拉得一清二楚,售后体验、保值率、质量问题,一桩桩一件件哪还藏得住?再牛的大数据,扛不过时间的检验。
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
所以,我一直觉得,与其琢磨怎么数据造假,不如好好打磨产品力。大家都在比卷营销、卷话题、卷排场,真到了关键时候,吹的泡泡还不是一戳一个破?越是市场大环境艰难,越要搞清楚“一时热闹不如长期信任”。毕竟,靠低阶的数字游戏是吸引不了对产品有高要求的用户的,最早也就是骗骗外行,撑不住全网的“扒皮”。

那未来会怎样?我看,多数主流厂商迟早得收敛。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,谁数据里有水,已经瞒不了太久。泡沫吹大了,行业的信任危机就来了。等消费者全都习惯了“吹数据”等于没数据,那等于营销彻底失效。更别说行政层面一旦想收紧监管,那些靠数字“表演”的厂商会先倒一片。
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新车上市刷小订过万,厂商造势图热闹,最终还是产品说话-有驾

说到底,这不就是一个信任破产—自我修复的过程么?你可以暂时装一装,但没人能一直装,尤其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下,一有个啥“黑天鹅”,立马就全城皆知。就像吴佩这次,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提醒大家,别再拿这套路当常规武器了,真正的竞争还是在产品、在服务体验上。说多了都是泪,数据有假,品牌难长久。

当然,大家伙儿也别太玻璃心。谁不想自家厂子有面子?关键是怎么去平衡营销和真实,没必要再为一时的漂亮数据耗尽心力。凭实力、讲口碑、打服务,慢慢积攒起属于自己的用户池,才是活下去的底牌。雷军命好也只是赶上风口,接下来能不能持续火下去,看的还是长期主义。小订过万,谁还能天天笑得出来,不全看产品回头客撑不撑场子吗?

所以,这次事件别光当成吃瓜,放下光环,问问自己,有没有为漂亮的假数字添过柴火?当每个厂商、每个消费者都有勇气识别虚假、拥抱误差,行业才算是真正成熟。这才是健康市场的“命好”。

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倡导文明、健康的社会风气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