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了,提起轩逸,这车还能算是中国市场上的老兵了。你知道吗?2024年10月的销量数据显示,轩逸依然稳居紧凑级轿车前五(样本有限),可算是合资品牌的一个活长青树。这老兵真心版到底值不值得买?我跟你说,别急,接下来这几点你自己心里得有个数。
前几天我去修车,碰上个开轩逸的师傅。我问他咋样,他笑了,动力吧,城市里还行,但要是你跟我说跑郊区或高速,嗯,得给点耐心。我当时心里想,这话不光是路人瞎说,里面肯定有点真相。
你看这动力,轩逸用的还是那台HR16——1.6升自然吸气,输出大概88千瓦,峰值扭矩155牛米(体感)。参数放桌面上没毛病。但实际感觉呢?就像市面上99元的老手机,够用,但你真说得给它装满最新APP不太行。红绿灯起步那瞬间——尤其高峰期,走走停停——你就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慢半拍,CVT的拖沓感就像老爷车换挡慢。车走不动,老发动机干喉——这其实我在几个网约车司机群里听得多了(样本有限),不止我一个人说。
比较一下同价位的丰田卡罗拉。它1.2T和1.8L混动版本动力虽说数值差不多,但实打实的驾乘感好太多。卡罗拉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调校明显精细,像换了部现代的手机,流畅且反应灵敏。买车,不光是看参数,感觉很重要,你说是吧?这档次里,动力的手感对长途驾驶尤其影响大。
我还听人说,这HR16发动机虽然老,但凭着多点电喷和老牌日产的调教,至少能轻松达标国六排放标准。嗯,这话不假。但……你仔细想下,自主品牌过去5年啥样?逮个头品牌,比如吉利、长安、比亚迪,它们的发动机早就满足甚至超过国六标准了,而且动力储备、技术领先性明显更有优势。日产这套发动机,顶多说是够用,真要比技术含量,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。
说回来,不是说所有合资车发动机都差。只是轩逸这套1.6自然吸气加CVT,和现在燃油涡轮增压、混动系统主导的趋势比起来,怎么说呢,像是手机还在用4G网络,不是没网,是跳不过去5G的快感。
(这段先按下不表)再讲讲配置。轩逸真心版的配置,怎么说呢,依然沿用传统思路。比如说,感应雨刷是有,但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?算了吧。你去看看同级别卡罗拉,或者国产品牌入门主流车,L2已经开始普遍标配了。你说合资品牌的优势在哪?技术更新还停留在感应雨刷,这多少显得有点落伍。
顺带提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发现真心版配备的几项小东西居然还是和十年前差不多,这包括什么车内空气质量监测啊、语音交互系统啊,算不上智能但没啥突破。这钱花出去,真实用感有限。
价格我估计在12万左右,跟它对手比,对比丰田卡罗拉或者比亚迪秦PLUS这样的车,提升空间还是挺大的。临场小计算下――轩逸的百公里油耗官方给的是5.8升,体感开下来得6.5上下,算上7块钱/升,单纯油耗成本就占了很大比例。比亚迪插混的日常纯电开足够环节油费,真的很有吸引力。你说这油费差的部分,放2年下来,能省不少,玩网约车的心里明白。
说点研发供应链的事,我观察这么多年,日产发动机的供应链很稳定,也所以这套老技术能够活这么久。它更像一台老旧的流水线机器,不怎么折腾,配件供应链像老朋友一样靠谱,缺点也明显,创新不敢上新。换个生活比喻,就是买了一台老旧冰箱,电器老,但没啥花头,坏了零件多,修起来方便。新冰箱是智能的,省电还能联网提醒你补货,但坏了要送修,维修费还赶不上零件价。
我前面说这套发动机顶多‘够用’,感觉有点一概而论了。对某些需要高稳定性、低维护成本的用车场景,比如网约车、出租车,轩逸底盘软硬适中,维修网络到位,还是能撑起场面的。
用户心理变了。现在买车不光是买辆车,而是买个帮手——能省心省钱,还能带来新鲜体验,这轩逸真心版做不到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合资品牌这么多年老款不断更新,但活力却不如以前了?是研发投入转变,还是市场口味改变?这点我还得多观察。(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得去问问供应链那边的老朋友)
对了,销售那头有人反映,客户最挑剔的还是看不见的技术和数据,干巴巴的动力参数已经不能打动人了,智能化才是新战场。
说白了,轩逸真心版拼的是价格和名气,但背后的动力和配置,确实对比自主品牌和同级丰田车型,显得比较老旧。你问我这车买不买?我说,如果你真是奔着稳定、便宜维修来的,那还是能考虑。但如果你眼光紧盯未来两三年用车体验,特别是油耗和智能辅助,那得再想想。
就像我那天修车时师傅说的,车这玩意儿,买买配置对劲的,用起来才舒服,别看表面数据。
最后留个悬念:如果日产下一代轩逸能沿着混动和智能化彻底走上新路,它还能不能挽回这几年流失的市场份额?还是只能默默变成老将?这事儿,我还真挺好奇的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