插混车技术成熟,开着也划算,为何在中高端市场不如增程卖得好?
最近跟几个老哥们儿聊买车,话题总绕不开新能源。都说现在插混是“既要又要”的最优解,可油可电、长途无焦虑,技术也确实越来越牛,按理说应该大杀四方才对啊? 可现实是啥?你去翻翻20到30万这个价位的销量榜,尤其是中高端SUV,清一色的理想L系列、问界M系列,全是增程式打头阵。这就不禁让人纳闷了:明明插混技术更复杂、更全能,怎么反倒在消费者面前“败”给了增程呢?
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。朋友去年买了台1.5T的插混SUV,本来图的就是省油省钱。结果去年冬天回老家,赶上高速冻雨,直接堵在了路上过夜。你说巧不巧,他这一晚的经历,简直把插混的优势给演活了!油车不敢开暖风怕熄火,纯电车的充电棚都压塌了,而他呢?用电开着空调,老婆孩子在车里睡得那叫一个香。等路通了,一脚油门切换燃油模式就走人。更绝的是下高速后,路面坑洼被冰雪盖住,不少车都陷了进去。他朋友一脚深踩,电机加发动机一起发力,愣是没一个坑能拦住他。事后他跟我感慨:“要不是这台插混,真不知道咋回家!” 这经历听着是不是特提气?但你猜怎么着,他这车开了一年,发现身边人聊得最多的,还是理想、问界这些增程车。
这就引出了第一个关键点:产品力之外,还得会“讲故事”。你看那些卖得好的增程车,主打的是啥?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,再加上各种智能化配置,什么语音助手、自动泊车、NOA高阶智驾,样样齐全。它们精准地抓住了国人买车的心理——不仅要代步,更要享受。尤其在这个价位段,家庭用户居多,谁不想让老婆孩子坐得舒服、玩得开心?反观很多传统车企的插混车型,虽然三大件扎实,油耗表现也不错,但在智能座舱、车机体验上,要么功能简陋,要么反应迟钝,跟新势力比起来,就像诺基亚碰上了iPhone。你说你技术再成熟,开着再划算,但打开车门那一刻,如果内饰质感平平,屏幕卡顿,语音半天不应答,消费者心里那杆秤,自然就倾斜了。
再说第二个原因:驾驶体验的“第一印象”至关重要。很多人说增程车开起来更顺、更静谧,为啥?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台纯电动车,发动机只负责发电,不参与驱动。所以无论何时何地,你感受到的都是电机丝滑的加速和安静的车厢。而插混车呢?它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,在不同工况下会在纯电、串联、并联甚至直驱模式间切换。这种切换有时候会有顿挫感,或者发动机介入时噪音突增,影响了整体的高级感。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,他们可能分不清PHEV和EREV的技术区别,但他们能明显感觉到“这车开起来真舒服”。 就像网友调侃的:“理想是移动的客厅,而有些插混车,开起来还是像‘省油的工具’。”
第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: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的差异。理想、问界这些新势力,从诞生起就瞄准了中高端家庭用户,营销攻势铺天盖地,直播间、短视频、线下体验店,全方位轰炸。他们的销售人员培训到位,能把“为家人造车”的理念讲得深入人心。而很多传统车企的插混车型,往往只是作为燃油车的衍生品推出,缺乏独立的品牌叙事和精准的用户画像。你让消费者怎么记住你? 再加上一些老牌车企在服务网络、用户运营上跟不上,导致口碑传播乏力。久而久之,大家提到中高端新能源,第一反应就是“增程=理想/问界”,形成了强大的心智占领。
当然,我也必须承认,插混车有自己的“硬核优势”。比如在能耗上,优秀的插混车型能做到亏电油耗比同级别油车还低,真正实现了“有电一条龙,没电也不成虫”。而且像比亚迪DM-i、长城Hi4这些技术,已经非常成熟可靠,长期使用成本极具竞争力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“看不见的优点”,在购车决策的瞬间,往往敌不过“看得见的享受”。 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大屏的流畅、冰箱的凉爽、座椅的舒适,但很难立刻体会到每公里能省多少钱。
所以,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:插混车技术成熟,开着也划算,为何在中高端市场不如增程卖得好?答案或许并不在技术本身,而在于谁能更好地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场景痛点。增程车用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出行乌托邦,而部分插混车还在埋头算经济账。你说,如果是你,你会选哪个?
最后我想问一句:当我们都追求“移动的家”时,会不会有一天,汽车最本真的驾驶乐趣,反而成了奢侈品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