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的二环高架上,一辆灰色的飞度慢吞吞地溜过路口。路灯下,折旧的车漆映着斑驳,后排空空荡荡,连转向灯都踩得安静。你如果在2012年打开这辆后备箱,不必大惊小怪,能看到被撑进来的婴儿车、两箱泡面,甚至一辆拆了轮的折叠自行车。那时,飞度是无数普通人家庭的万能胶水,一台车,可以撑起小城所有的生活场景。
可现在,同款新飞度停在4S店,月销23辆。23,和那些不温不火的豪车、冷门进口车一起被贴上边缘标签。不少人会好奇,如果你是年轻家庭,预算十万,你还会选它吗?还是会转头去摸一辆闪着蓝灯的电动小白车?我老实说,选哪个都没错,错的是时代没给飞度留情面。
先聊聊这飞度的“封神”往事。2001年,初代飞度在日本甫一出场,风头盖过卡罗拉,成了销冠。它本事不只在于口碑,发动机省油抗造、空间魔术师、后排地板平得能打扑克,这种“机器挤出最大空间”的工程本领,正好契合中国家庭打算盘的理性。身边有个朋友,房子还贷款,买飞度就两条标准:“能装、便宜、省心”。那几年,各大城市楼盘都在热销,家家户户要么搬家要么装修,拉家带口的场面,飞度总是能顶上。
巅峰那年,一年卖近十三万台。至于那句调侃,“买发动机送车”,不无戏谑却也实诚。飞度的保值率至今让新势力汗颜,坏了找配件随处有,二手市场不用愁出手;合资身份,不足十万的售价,几乎让它成为工薪家族的“第一辆车”。这种实利主义的默契,就像是《教父》里的潜规则,谁都默认,却道不明说不清——飞度悄悄变成了合资小车的门面担当。
可市场没有永动机。A0级小型车,这一细分市场,从辉煌跌到凋零。2005年,小车份额三成八;到2021年,低到可怜的两点一。车厂们和贩子们很实诚,报表就是斩钉截铁:年销量从180万直接瀑布到40万出头,连巅峰的零头都不到。背后逻辑不复杂,用户升级、产品换代、政策侧倾、智能浪潮……几根麻绳交织成一根大索,把曾经的小车之王顺带连根拔起。
问题不仅在于买家“穷”起来了, 更要命是“富”起来了。“十万买车”,原本A0级的主场,现在十几万的紧凑型轿车价格门槛一路下探,自主品牌下狠手,合资跟风压价。本田飞度成了尴尬的“鸡肋”:空间拼不过A级车,智能系统拼不过电动新势力,油耗虽然低,但人家电费更省,维修保养也简单。<
至于销量上的滑铁卢,有必要科普下:2024年,小型车市场电动化率近九成。比亚迪的海鸥、海豚加上五菱缤果分食市场,海鸥一年能冲到45万台,几乎把飞度整个细分市场抢了大半。新来吉利星愿,便宜不说,还把配置、空间抬到新高度。一边是电动车智能化和补贴的车轮压过来,一边是传统小车的价值锚点消失殆尽。飞度只能像舞台旁的老演员,兀自守着渐冷的聚光灯。
这里面不是飞度“突然变差”。道理很简单,永远别和大趋势对着干。本田马自达的小型车退场,大众POLO同样没落——今年8月只卖107辆。配置升级、平台推新、能源结构重塑,飞度的机械素养、保养便宜已不是稀罕事,市场主旋律换了脑袋。消费者追求“智能大屏”“自动驾驶”“OTA升级”,这些,飞度依然用默默无闻的老底子,与市场热浪失之交臂。
你要问我心里是不是替它可惜?其实不是。不卖了,说明老配方失效了,也说说明用户变聪明了。总有人热衷“机械信仰”,觉得“燃油车才是男人的浪漫”,但电动车的补贴和养护险,站在账本那头冷冷看着,说:“谁还不是个理财高手?”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选择,其实都在时代的潮水里随波逐流。市场只记录选择,不评判价值。
这么看,飞度的淡出倒有点像老警察退岗位:当年冲锋陷阵,功勋赫赫,退休时默不作声、铃铛落地。至于留下多少敬意,已经不打紧了。它们做了一辈子市井英雄,翻不过新技术的围墙。这和人类所谓“情怀”无关,是工具本职,适者生存。至于未来某天,会不会有人开始怀念三缸机器的嗡嗡响,看屏幕太花恼得想摔手机,那是另一轮轮回,也许和这台飞度已经没关系了。
说到这,倒是想留个问题给每个能亲手开过飞度、或者正打算挑辆电车的朋友:你觉得,一辆汽车最应该承载的,是经济理性,还是人情调味?或者,它本该像所有工具那样,只需沉默地被替换,被时代风吹走就行?无论答案是哪一个,都足以让每个人在买车这个小事里,品出生活的大味道。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