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

2025年的中国车市,正在上演一场残酷的“去泡沫化”进程。

中汽协数据显示,上半年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已跌破35%红线,但细分领域的表现却呈现戏剧性分裂:一边是某合资品牌销量暴跌25.6%的至暗时刻,另一边则是隔壁对手16%高增长的反常识突围。

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,揭示了一个深层真相——合资品牌已从集体衰退进入结构性重组阶段。当电动化渗透率突破56.3%,那些仍在用“全球车”思维应对中国市场的玩家,正被加速清退出牌桌。

德日系的分化与幸存者逻辑

上汽大众与一汽-大众成为合资阵营罕见的“双增长”样本。前者凭借52.3万辆(+2.3%)的成绩守住了销量王座,后者则以43.6万辆(+3.5%)实现逆袭。细究德系双雄的生存法则,过去打造的燃油车护城河足够宽,以及实打实地推进油电同智举措,及时更新车型是关键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其中,上汽大众朗逸家族累计销售13.7万辆,帕萨特家族卖出11.7万辆,途观家族半年贡献9.1万辆;一汽-大众速腾、迈腾等燃油车市场份额提升0.7个百分点。可以看到,朗逸、帕萨特、速腾三款“老将”合计贡献超33万辆,占两大品牌总销量的34.5%,要论对经典车型的“极致榨取”,还得是大众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当然,一汽-大众在降本增效方面也有秘密武器,比如一汽-大众佛山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造,将单车生产成本压缩8%,这是其能在价格战中保持3万元终端优惠的关键。

但目前南北大众的隐忧同样明显,ID.系列电动车占比不足15%,且增速落后自主品牌同类产品3倍以上。

相比之下,日系阵营却呈现出三个世界,我们熟悉的丰田、本田、日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命运轨迹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首先是丰田系双增长,今年1-6月份,一汽丰田37.78万辆(+16%)中,电动化车型占比49%,bZ5纯电车型上市即成黑马;广汽丰田1-6月份销量36.42万辆,同样做到了正增长,凯美瑞月销破2万辆印证其基本盘稳固。

隔壁的本田则是面临着撕裂挣扎。其中东风本田1-6月总销量15万辆,CR-V增长8.39%至8.87万辆;而广汽本田则颓势凸显,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,主力车型雅阁销量同比下滑41%,折射出“同品牌不同命”的残酷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反倒是一直“跌跌不休”的日产,得益于全新纯电车型N7的上市,上市50天大定突破20000台成为亮点,证明了日产在电动化转型上终于初见成效。

这种分化证明,能否将混动技术优势转化为电动化跳板,能否将电动化落到产品实处,已成为日系存亡的关键变量。

暗战新能源:合资品牌的“第二曲线”困局

目前来看,面向电动化转型,合资品牌同样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派系。

首先是以丰田代表的激进派:投入100亿元扩建中国研发中心,将纯电车型开发权完全下放本土团队。一汽丰田bZ5以12.98万起售价收获掌声一片,上市首月订单破万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也有以大众为代表的保守派:ID.7 VIZZION续航提升至642km,但车机系统仍被一些消费者诟病“菜单逻辑反人类”,导致6月终端库存周期较长。

当然也有以日产为代表的借力派:N7车型借用东风岚图平台开发,虽然加速研发节奏,做到快速上市,却因“换标车”质疑多少有些影响溢价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不过表现最为“执拗”的,还得是本田。东风本田在纯电车型S7上践行“安全不分动力形式”理念,5吨钢卷碰撞测试中乘员舱零变形;电池包通过国标2倍强度针刺实验等等。这种“过度投入”策略,让本田有了更多溢价信心,但研发成本分摊导致单车利润下降,说服消费者买单也要花费更多功夫。

谁能战未来?从“防守”到“反攻”的三重关卡

当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遭遇“诺基亚时刻”,有的选择躺平,有的却在悄悄换血重生。

一汽丰田的营销总部从北京搬到天津,看似只是换个办公地点,实际是砍掉了40%的决策流程。这种“断腕式”改革效果立竿见影——12.98万元的bZ5纯电SUV从研发到上市只用了18个月,车机系统更新能做到手机系统的更新节奏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反观某些德系品牌,很多决策都要等德国方面同步,OTA升级总是比竞品慢半拍。现在明白为什么丰田的电动化车型能占到总销量49%了吧?快鱼吃慢鱼的年代,效率就是生命线。

供应链本土化是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广汽丰田的铂智3X换上宁德时代刀片电池后,成本直降37%,车价能压到15万区间还保持20%的毛利。这些藏在底盘下面的改变,比在发布会上喊十句“为中国而生”都管用。

现在合资品牌终于想通了:用中国的电池、中国的芯片、中国的智能驾驶方案,才能造出中国人愿意买的电动车。

合资品牌中场战报:有人吃肉,有人咽糠?-有驾

最颠覆认知的还是用户运营的转变。东风本田的“老友计划”把二手车残值写进购车合同,CR-V开三年还能按开票价60%回购,这招直接让销量环比暴涨120%。北京现代更会玩,买伊兰特抽BLACKPINK演唱会门票,95后车主比例半年翻倍。这种“全生命周期服务”模式正在改写合资品牌“重销售轻运营”的传统。

这些玩法看着花哨,内核很简单:把车主当合伙人而不是提款机。当新势力还在烧钱换流量时,合资品牌正在用28年积累的渠道网络搞“熟人经济”。

不过反攻路上仍有暗礁。电动化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,合资品牌的反攻才刚刚开始。那些学会用中国速度决策、中国供应链降本、中国式用户思维经营的企业,正在夺回失去的阵地,只是速度需要加快,更快。

毕竟在中国市场,从来没有什么“百年老店”的免死金牌,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法则。

那些能像一汽丰田一样将全球标准与中国速度融合,或是深挖燃油车存量市场,亦或是借助外力做到立竿见影的企业,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特修斯之船”。而留给犹豫者的时间,可能不会超过下一个产品周期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