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20日,在大阪的一次发布会上,大发汽车的社长奥平总一郎连续鞠了7秒,表现得非常郑重。这已经是他在那一年第三次对外表达歉意了。
这次事件不是因为产品出了问题,而是由于一场震动日本汽车业的造假丑闻。174项测试数据作假,涉及碰撞安全、排放标准、燃油效率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检测项目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日本国土交通省后续的调查发现,丰田、本田、马自达、铃木等几家大牌车企都卷入了类似的事情,涉及的车辆总数超过了五百万辆。
曾经以稳靠谱和品质优良扬名全球的日系车,如今只能靠一声鞠躬来挽回最后的颜面。
大发到底造了什么假
大发汽车始于1907年,是日本历时最久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。到了1998年,它成为丰田的全资子公司,主要生产微型车和小型车。2023年12月20日,大发公布了一份第三方调查报告,揭露从1989年起,公司就存在系统性造假测试数据的情况,长达34年之久。
在174个造假项目里,最严重的要数侧面碰撞测试。按照日本的法规,车子得在时速55公里的情况下经过侧面撞击测试,以保证车门不会在撞击中开掉。不过,大发为了让车辆顺利通过这项测试,在车门上额外加装了加固装置,测试一完就拆掉,之后再开始大规模生产。也就是说,市场上卖的那些车,实际上它们的安全性能跟测试时的标准比起来,差了不少。
排放考试也是个大难题,大发在尾气检测时用了个“特别优化”的软件,让发动机在测试状态下显得排放特别干净,可一跑到实际开车时,排放量可是超标不少。这招跟大众“排放门”那事儿差不多,是一道“套路”。
燃油经济性方面也出问题了。大发宣传某款车型宣称百公里油耗只有3.6升,可是在实际测试中,平常开车的时候油耗竟然能跑到4.5升甚至更高。这种虚假宣传,实在是误导了不少消费者啊。
2023年12月,大发宣布暂停所有车型的生产和销售。到2024年2月,大发决定退出所有海外市场,只留在日本国内运营。这一决定给泰国、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几千名员工带来了失业的压力。
不只是大发一家的问题
事情发生后,日本国土交通省对全国85家汽车企业进行了突击核查。到了2024年6月公布的结果显示,丰田、本田、马自达、铃木、雅马哈等多家厂商存在违规测试问题。
丰田在三款车型的碰撞试验中用的假人模型不符合规定,导致测试数据有误。本田在混合动力车的油耗测验中,采用了特殊的测试流程,让结果看起来比实际更理想。
马自达在噪音测量环节动了点手脚,实际车子的噪声比测试结果高出很多。
2024年6月3日,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面道歉。他承认,丰田在一些车型的认证测试中搞了点不正当的擦边球,涉及的车型有Corolla Fielder、Corolla Axio和Yaris Cross。丰田章男直言:“我们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,深感抱歉。”
不过,道歉的声音也没能平息公众心中的怒火。日本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留言,直喊“日本汽车工业的信誉已经崩塌了。”有车主也表达了失望:“我买车的时候就是看中了日系车的可靠性,可现在发现那些数据都是假,感觉真被套路了。”
高田气囊的惨痛教训
谈到日本汽车工业的质量问题,不能不提高田气囊事件。这事儿从2009年就开始曝光,一直拖到2017年高田公司倒闭,至少夺走了27条人命,数百人因此受了伤。
高田是日本一家老牌汽车零部件公司,成立于1933年。为了节省成本,高田在气囊里用了硝酸铵作为推进剂。这种东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变得不稳定,一遇到车祸就可能引发剧烈爆炸,造成金属碎片四溅,伤到人。
2009年,美国产生了第一起因为高田气囊爆炸而引发的死亡事件。不过,高田公司当时选择了隐瞒问题的严重程度,试图用部分召回来应付监管机构。直到2014年,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介入调查,高田才被迫承认这个问题已经广泛存在。
这次事件影响到了全球上千万辆汽车。丰田已经召回超过一千万辆,本田大约召回了1300万辆,而日产大概也有400万辆被召回。如此庞大的召回量,创下了汽车行业的记录。
2017年6月,高田公司申请破产,债务总额达到了100亿美元。之后,均胜电子以15.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。不过,事情还没完。到了2021年,均胜电子旗下的高田子公司居然被曝出伪造了大约900万条安全带的检测数据。
终身雇佣制的副作用
日本汽车产业遇到的问题,很大程度上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关。曾几何时,终身雇佣制度被视为日本企业的一大优势,让员工们有归属感,愿意为公司长久努力。不过,时间一长,这套制度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。
在终身雇佣体制中,员工升迁主要依靠资历而非能力。年轻人虽然有想法和创新的冲动,却在公司里话语权不够。中高层管理大多是凭资历晋升的老员工,他们思维比较保守,不太愿意冒险,也不太愿意承认问题。
企业遇到难题时,日本公司通常不是想着出新招或搞创新,而是先想着压缩开支、保持现状。大发造假的行为,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。车辆不符合测试要求,正常的处理办法应该是改良设计、增强性能。
不过,这就意味着得花不少研发资金,时间也比较长,效果显得慢一些。相比之下,搞帮倒忙的测试操弄成本低,效果又快,还能稳住管理层的位子。
2024年10月,日本经济新闻对100名汽车行业的工程师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。结果显示,有63%的工程师觉得公司太过于注重测试合格率,却忽略了产品的实际表现。有一位工程师说:“管理层更关心的是拿到认证,而不是产品真正的品质。只要测试通过了,就算完事大吉。”
《广场协议》后的转折
1985年的《广场协议》被视为日本汽车工业从鼎盛走向衰退的关键转折点。协议一签署,日元迅速升值,随之而来的,是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膨胀。
大量资本从制造行业转向金融和房地产业,连丰田这样的汽车公司也未能幸免。
到了80年代后期,丰田开始大力布局金融和地产行业,成立了丰田金融公司,主要做汽车贷款、保险啥的。除此之外,还在东京、大阪等地添置了不少房地产。
这些投資在短时间内赚足了钱,但也让公司从专注汽车制造,转向了资本运作这块。
1991年,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,日本的汽车公司都遭遇了不小的财务难题。
为了保住利润,它们纷纷压缩开支,研发经费缩了,员工培训也缩减了,供应商被逼着降价。这种短期打算的做法,也埋下了日后质量出问题的隐患。
与此同时,韩国和中国的汽车产业逐步崛起。韩国的现代汽车在1990年代大范围拓展美国市场,靠着价格实惠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。中国的汽车企业起步虽然迟,但成长的速度真是挺快的。
到了2024年,中国已经超越日本,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。特别是在新能源车方面,中国的品牌如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等,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节节攀升,真的把全球市场给攻下了不少。
总结
曾经日本汽车工业辉煌耀眼,但如今遇到不少麻烦。大发造假事件和高田气囊丑闻把日本车企的底子揭露得淋漓尽致:太过看重短期收益、管理体系顽固不化、缺乏创新的动力。
鞠躬致歉也解不了根本难题,只有下定决心革新,重新专注于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创新,日本汽车产业才能有望重新赢得信任。消费者用脚表达态度,市场可不会再给任何公司第二次机会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