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年前加价抢购,如今12万就能拿下?途观L的“龙行版”一出,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惊喜,而是怀疑:这车还值不值?
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——当一台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中型SUV,价格直接踩进国产SUV的腹地,它到底是在“自救”,还是在“自降身价”?这背后,不只是大众的妥协,更是整个燃油车阵营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集体焦虑。
先说最实在的:空间和底盘。途观L车长4米7,轴距接近2米8,我身高180坐后排,腿能伸直,头不顶棚,家用完全够用。后备厢塞个婴儿车再加两个行李箱,毫不费力。更关键的是,四轮独立悬架依然是标配。这点在12万价位很能打——同价位的本田XR-V、丰田锋兰达还在用扭力梁后悬,过个减速带都颠得脑仁疼,而途观L至少还能稳住体面。
动力方面,1.5T+7速湿式双离合的组合,别看排量小,市区开起来并没觉得“肉”。低速响应快,中段提速也够用,油耗还能控制在百公里7L左右。比起那些动辄9L、10L的2.0T老款,省油是实打实的。你说它没激情?没错,但它本就不是为飙车准备的,而是为每天接送孩子、周末全家出游设计的“家庭工具车”。
但便宜,从来不是白来的。
“龙行版”之所以能杀到12万,靠的是精准的“减配策略”:8英寸小屏替代10英寸大屏,定速巡航取代自适应巡航,全景天窗直接砍掉。很多人说“掉档次”,可换个角度想——天窗夏天晒、冬天漏,维修还贵;大屏看着炫,但卡顿、广告多,反而不如小屏清爽。这些配置的缩水,与其说是“抠门”,不如说是把钱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:底盘、车身刚性、整车调校。
真正的问题,不在配置,而在时代。
2025年的汽车市场,早已不是“三大件”定胜负的年代。比亚迪宋、问界M7、理想L系列这些新能源SUV,不仅价格打穿20万区间,智能化、静谧性、用车成本全面碾压。消费者越来越清楚:花20万买油车,不如加几万上电车。途观L的降价,某种程度上,是被逼出来的“清仓价”。
更现实的是保值率。过去“开不坏的大众”还能撑起二手市场的价格,但现在呢?CR-V、汉兰达这些日系老将尚且承压,更何况是销量下滑、即将换代的途观L。双离合的“心理阴影”仍在,新能源的替代趋势不可逆。买它,就得接受几年后卖车时可能“打骨折”的现实。
所以,12万的途观L,到底值不值?
如果你是个务实派——预算有限、看重空间、信赖德系底盘、不追求花哨车机和自动驾驶,那它确实是个“真香”选择。尤其是打算一车开六七年、不图转手赚差价的人,大众的售后网络和维修便利性依然是加分项。
但如果你在意智能座舱、想要OTA升级、期待辅助驾驶减轻长途疲劳,那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才是更聪明的选择。毕竟,12万现在都能买到续航500公里的混动SUV,谁还愿意为一套落后的车机买单?
说到底,途观L的降价,像一场体面的退场。它用价格换来了最后的市场空间,也让我们看到:曾经风光无限的燃油SUV,正在被时代重新定义。
当“德系品质”的光环不再耀眼,我们买的究竟是车,还是一段即将远去的情怀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