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换车快两年了,最近发现一个细节。新车胎压建议我每个月都要检查一次,刚刚过去的这个月我忽略了,有天深夜还一边讲手机一边打气,感觉特别坦然。心里想着:哎,反正平时也没觉得轮胎有啥异常,胎压没低到报警的程度。谁知道第二天早上,跑高速时突然胎压显示轻微偏低,我都吓得一跳,赶紧找修理工店补气。
估算一下——我家这车的型号,官方建议胎压在 2.2 到 2.5 巴(估算,体感),但我平时打在 2.3 巴左右,觉得差不多。平常的日常慢跑还算顺。听说国外一些大厂的车型,胎压检测已成为标配,感觉科技发展提速快,但我一直觉得,车上的胎压监测系统用得还不算特别贴心,有时候真得靠自己天天看胎压表。
不过不同车型的胎压范围差别挺大的。比如一辆家用紧凑型车,2.2~2.5巴的范围挺常见。换成SUV,胎压范围就得高一些:2.4~2.6巴,有提示说:SUV重量大,胎压低了容易磨损轮胎,甚至出现变形。反而我见过一些皮卡,胎压得打得更高点,快到3.0巴了——这还真叫运货先行。
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关于货车和面包车,他们的胎压就得高很多,平均在3.0~3.5巴,这几年看着市场变化,主要就是因为重载的关系。大部分人理解太片面了,要知道轮胎的弹簧作用——胎压低了,轮胎就像软了的弹簧,车在路上震得厉害,也容易出现变形甚至爆胎。
我曾问过一位修理工:为什么新能源车胎压普遍比油车高一两个档?他没多想,说:重呗,电池底盘重跑得快。但我心里觉得:其实也像你背个重书包,站在天热天冷的不同天气下,胎压变化也能感觉出来。偏偏我一直没细想过,冬天胎压下降这回事——是真的低于正常值,还是因为气温低?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反正大家都知道冬天胎压会偏低,但没细想过,夏天胎压为什么会偏高。
问题来了——你有没有搞清楚自己车的标准胎压?查阅了说明书找到贴纸了吗?我发现很多车主很少去看那个铭牌,反正车子跑得还行,就失去了科学调胎的意识。
我试着用心算一下近似值——假设标准胎压为2.5巴,夏天气温升高10度(估算变化),胎压可能会升高0.1到0.2巴——这是经验值。换句话说:你夏天用标准胎压,可能实际上是打得偏低。反过来,冬天如果不调高,胎压又会实实在在降低——我家那位,经常提醒我:冬天胎压不足会不会刮蹭轮胎?我当时心想:这事 imposible吧,但胎压低了,轮胎耐磨度和操控都差很多。
我自己试过:多年前那次,载满五个人,后备箱装得鼓鼓的,胎压也没调,结果车开一会儿,轮胎侧面鼓——还真像个爆米花。后来我买个便携胎压计,拧上车门嘴,几秒就能看到数字,比旧式指针表靠谱多了(这段先按下不表)。朋友又问:如果轮胎一直气不足,会不会导致油耗变高?你猜我怎么回答?我估算:油耗升高大概5%左右,百公里多耗个0.2升油左右,算上,差不多多花了几块钱。
说起这个,我脑海浮现的是车卖场的销售:总是强调胎压正常,才能确保安全。但实际上,很多车主都忽略了季节变化和载重对胎压的影响。车门上标志标得挺清楚:空载、满载,我记得曾经仔细看过,空载时这个胎压是 2.3巴,满载时得赶紧补到2.5巴。偏偏很多人都觉得:反正车没感觉,胎压不用太在意。
我问朋友:你酸不酸,天天盯着胎压?他一笑:它关乎安全啊。这么说不假。尤其是你经常跑长途,车辆稳定性差点调节不好,最后炸掉个轮胎,花的可不止这点修理费。看看自己的胎压,是不是像我一样,平时只知道盯着胎面细节,搞不懂轮胎里面空气的秘密。
我还想到一个看似小事的细节:上次洗车时,老板用气枪帮我充气,他问我:你平时用标准胎压?我摇摇头:每次按铭牌,感觉靠谱。其实真是这样,要是只靠肉眼判断轮胎,看起来鼓鼓的就是可用的,未必。是不是每次长途前都要抠一下气门嘴,测一测胎压,保护自己,也不困难啊。
突然想到,很多车型开始有胎压监测,但很多监测可能只是提醒低压,这准确度够用吗?我猜:大部分车的胎压传感器精度有限(这不一定每个品牌),但能及时提醒最低值,已经算挺贴心了。
你知道吗?我一直怀疑,个人的经验还不如那些科技测得精准——可那又怎么样?自己还得多关心点。你怎么觉得?你会主动在家里日日盯着胎压吗?或者惯用手机连接检测?这些都是,提高行车安全的点滴。
我这人挺懒的,懒得每次都充气和手动检查,但每次用胎压计,心里都踏实点。对了,有朋友说:有时候轮胎鼓鼓的还发出微微呼哧呼哧的声音,是不是胎压过高?我估算:大概高出标准的0.3巴以上,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或者在阳光暴晒。这个要注意,否则胎压过高反而危险。
留个问题:你觉得,胎压调得那么讲究,是不是技术来找麻烦?还是说,关乎我们每次行驶的万无一失?
反正我自己,从未再掉以轻心。轮胎,虽然是个耗材,但它其实是我们每次安全的保护伞。你会不会觉得,那点小气压,藏着个不小的门道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