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车市新面孔不少,但真能让人眼前一亮的,说实话没几个。可鸿蒙智行9月推出的智界R7,好像就是那个例外。一个半月大定破了3.8万台,这数字,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里,怎么看都算得上是“爆款”级别了。
坐进智界R7里,第一感觉就是舒服得有点意外。特别是那个叫做“丝云座椅”的东西,听起来就挺高级,据说用了10层材料堆叠,坐上去确实软软的,支撑也到位,感觉像陷进家里最舒服的沙发里。
副驾那个零重力座椅,简直是长途旅行的福音,把腿托一伸,整个人就能舒舒服服地半躺着,340毫米的腿托长度也足够了,真的能让人放松下来,缓解不少旅途的疲惫感。
车里还有个8.2升的冷暖冰箱,夏天能冰镇饮料,冬天能热点东西,这些小细节让整个乘坐体验提升了不少,感觉设计师确实花心思考虑了乘客的舒适度。
内饰整体给人的感觉很简洁,屏幕布局清晰,该有的信息一目了然。主驾前方的台面设计得很开阔,视野很好,方向盘造型也挺特别。副驾前面是纯平的,偶尔放点东西或者临时当个小梳妆台也行。
中央扶手区有两个50瓦的手机无线充电位,手机放上去就能充,很方便,不用到处找线。这些设计加上一些仿木纹的装饰,既有科技感,又不失质感,感觉挺耐看。
开起来呢,智界R7给我的感受也挺不错的。我试驾的是入门款,292马力,动力随踩随到,不是那种特别窜的电车风格,但加速很线性,深踩油门还是有推背感。
官方说顶配版前后双电机总马力496匹,零百加速只要3.9秒,这个性能对于一辆中大型SUV来说已经很出色了。刹车距离34.7米也很短,感觉挺有信心。
更有意思的是,开着它变道或者过弯的时候,感觉不像是一辆大尺寸SUV,车身姿态控制得很好,侧倾不明显,有点轿车那种灵活跟手的感觉,开起来居然找到了一点点燃油车操控的乐趣。
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它的底盘表现,就是那个所谓的“途灵平台”。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实际体验下来,它对路面颠簸的过滤能力确实很强。
过减速带或者遇到坑洼路面,车身晃动被抑制得很好,不会有那种生硬的冲击感,感觉车轮就像是吸在地面上一样,非常平稳,坐着完全不觉得颠簸。
据说这得益于它的硬件配置,比如前双叉臂、后五连杆悬架,还有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和空气悬架的协同工作。加上智能道路预瞄功能,它能提前感知路况,调整悬架状态,所以才能做到如此平顺。
还有华为的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和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这些黑科技,具体原理可能复杂,但最终效果就是让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舒适,感觉就像在平地上开车一样。
智驾部分也是这车的重头戏。全系标配HUAWEI ADS高阶智驾,Pro版虽然没有激光雷达,但靠毫米波和超声波雷达也能实现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的NCA领航,自动上下匝道都没问题。
更高阶的Max和Ultra版本,加了华为自研的激光雷达,配合其他感知硬件和端到端算法,智驾能力更上一层楼。官方宣称能实现从导航起点停车位到终点停车位的全程自主领航,几乎不需要人工接管。
这种级别的智驾体验,跟市面上一些同级车型比起来,比如Model Y,它的全系只有L2级辅助驾驶,更强的功能还需要额外选配,智界R7的诚意和能力优势就非常明显了,基本是买回来就能享受到高阶智驾的便利。
电车大家关心的续航和补能,智界R7的表现也挺有竞争力。全系都是800V高压快充平台,补能速度很快。
电量从30%充到80%只需要0.25小时,也就是15分钟。官方说充15分钟最多可以补充400多公里的续航,这个速度,吃个饭或者喝杯咖啡的工夫,电量就能回来一大半,大大缓解了电车用户的里程焦虑。
续航里程选择也挺丰富,有667公里、736公里和802公里三个版本,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需求。
外观设计上,智界R7也挺抓人眼球的。整体风格简洁而富有科技感,那个大溜背的造型配上无框车门,确实很有轿跑SUV的味道,显得很年轻、很运动。
车头设计也很干净利落,贯穿式灯带和主动式封闭格栅,给人的感觉很未来。隐藏式门把手、贯穿式尾灯这些细节,都加深了整车的时尚感和精致感。
车身侧面底部和窗边的一圈银色镀条装饰,虽然是小细节,但挺提升档次的。颜色方面,除了常规的黑白灰,还有幻影紫和晴光蓝这种挺特别的印象色,阳光下会有变色效果,辨识度挺高。
总的来说,智界R7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高的订单量,我觉得不是偶然。华为的技术加持固然重要,提供了领先的智驾和优秀的途灵平台,让这辆车在看不见的地方具备了强劲的产品力。
但更关键的是,这些技术最终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驾乘体验:开起来的顺畅和稳定,坐起来的舒适和放松,用起来的便捷和智能。它不是堆砌配置,而是把技术变成了更好的“感觉”。
这种全方位的“好感”,让它在市场中脱颖而出。相比Model Y这种更强调运动和品牌光环的车型,智界R7在智能体验和驾乘舒适性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。年底如果考虑换辆兼具智能和舒适的豪华SUV,智界R7确实是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项,难怪能卖得这么“香”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