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100万+”的眼球轰炸,近乎半千之数的成交!“五一”长假,扬州国展车博会烜赫收官。
扬州五一车博会落幕,官宣的数字颇为亮眼:栉比鳞次的15000人次参谒,落地生根的500辆车交易。置于车市整体滞涩的底色之下,这份答卷还算可圈可点。但数据之外,一些眉眼高低恐怕比交易量更有嚼头。
先拎出这“1100万+”的流量。现如今,流量这东西,谁人不识?李佳琦之流一场直播动辄过亿,然则转化率才是王道。扬州车博会挥斥了这般流量,终归兑现500辆,这转化率如何?怕是要画个问号。扪心自问,你是否也贡献了不少“无效点击”?
再觑一眼成交的座驾。报道里点卯了极狐、沃尔沃、比亚迪、领克、奔腾……既有异军突起的新能源,亦有积重难返的燃油车,既有金字塔尖的奢牌,亦有平易近人的代步工具。这又作何解?昭示了消费者的需求宛若万花筒般斑斓。然细忖之,奔腾小马凭藉“1.39万元一辆”破圈,这“香饽饽”背后,是否也折射出另一番捉襟见肘?终究,并非人人都能轻掷数十万拥抱豪车。
车贾们自然见猎心喜。有熙熙攘攘,便有契机;有落袋为安,便有利润。他们宣称,车博会乃“绝佳的展示与销售平台”,甚而预估“未来一月内仍将是成交的井喷期”。这话不假,谁不想多沽售几许呢?但我们也需洞察,车博会这种集中式的饕餮盛宴,是否也预支了未来的消费力?
谈及此处,便不得不赘述扬州国展车博会已然连续举办了廿又一年。廿一年,足以让嗷嗷待哺的雏燕羽翼渐丰,风华正茂。车博会亦然,从最初的纯粹卖车,到如今玩转全媒体融合传播,不得不叹一句,委实应时而变。可疑问也随之而来,车博会果真仅仅是一处“展销一体化综合性平台”?它在拉动汽车消费的当口,又粉墨登场了何种?
直白来讲,车博会无异于一座巨型的“4S店”。只不过,它将数十家4S店荟萃一堂,让消费者得以“一站式”购车。此举固然便捷,且节省时间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道难解之题:信息舛误。消费者果真能在寥寥数日内,全然洞悉所有车型的优劣短长吗?销售的“谆谆教诲”,几分是肺腑之言,几分又是既定俗套?
更进一步剖析,车博会这般模子,是否也助长了一股“激情消费”的歪风?原本仅是打算信步闲逛,结果被现场的氛围感染,被销售的簧舌打动,晕头转向便下了订金。事后抽丝剥茧,重归冷静,会不会追悔莫及?
当然,我并非指摘车博会一无是处。它确乎为消费者擘画了一幅了解汽车的蓝图,亦为车商拓宽了一条贩售的康庄大道。但我们亦需明察,其背后潜藏的些许症结。
就拿这“流量赋能”而言。时下无论作甚都推崇流量,好似有了流量便有了唾手可得的金钱。然则流量果真万能吗?车博会倾注了这般流量,终究仅仅转化了500辆,这是否意味著流量本身并无甚价值,真正价值连城的是流量背后暗藏的用户诉求?倘若流量无法转化为实打实的销售额,那它便是一场镜花水月。
末了,仍旧回归那辆“1.39万元一辆的奔腾小马”。这辆车能火,端赖其价格低廉。但这份廉价的背后,是否亦折射出当下年轻一代的一种消费心境?与其斥资数十万购入一辆“撑门面”的座驾,莫如倾囊几万购入一辆代步工具,省下来的银钱可以用来做更多自己中意的事情。
是以,车博会人头攒动的背后,既有消费升级的跫音,亦有消费降级的怆然。既有对臻于至善的憧憬,亦有对囿于现实的妥协。车市的未来将走向何方?无人敢妄下断言。但有恃无恐的是,消费者定将愈发理性,愈发清楚自己心之所向。而那些仅靠流量与噱头的车博会,恐怕也难以为继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