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

2025年成都车展,人多车多消息多,但让我印象最深的,却是零跑汽车这家被很多人曾经看不上的品牌。今年他们喊出“全域自研”,直接把这个词丢在所有汽车人的面门上。你可能会问,造车不都要研发吗?可他们动真格了。一开始40人的团队,三年变成了4000人,要不是亲眼看到,你都怀疑是不是统计错了。这其实让人琢磨:技术这东西,真的是谁都能撸出来的吗?是不是只要堆钱堆人就够了?

芯片、算法、制造,零跑说都自己来。你要是做过点项目就明白,这仨东西全闭环,等于自己能掌控大部分成本,别人想卡你脖子都卡不住。这不是小打小闹,比方说他们那辆零跑C16,上了“无图城市智驾”、“兆瓦闪充”这些狠货,还能把价格压得低,20万出头。放以前,高科技都得高价,谁家车还不是越牛越贵?但这波操作像是在说:有技术不是让少数人吃肉,是要让多数人都吃饱饭。你说这逻辑是不是跟现在很多高端车企对着干了?

这里我得问一句:技术如果给了更多人,这产业会怎么变?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。像零跑能自主掌握65%的整车成本,不像好多新势力得求人家做芯片做电池。你看供应商排队伺候那些大厂,价格在供应商那把控着,“创新”其实是又贵又慢,但零跑绕过这道坎,直接突破。靠什么?靠自己琢磨芯片,“凌芯01芯片”还自己造,电池“CTC底盘一体化”也自研了。这种不要命的自研心态其实让他们在跟特斯拉、华为这些大鳄掰手腕时至少底气足点。不是别人家不要技术,是敢不敢当主角。

市场卡位更有意思。你要花钱买新能源车,现在乘用车市场,10-20万元区间就是最热的“黄金赛道”。45%以上的人都在这里消费。零跑出手就是三板斧,C10、C11、B10,SUV、轿车都照顾到,一口气成了“铁三角”。但关键不是你车型多就能卖得好,而是他一改过去定价套路——“以成本定价”,敢说自家高配比别家便宜个20%。这就像你在超市买盐,别人说限量高价,零跑直接摆满货架,价格还便宜。想一想,这种做法对合资品牌杀伤力有多大?传统车企定价策略一下子被打乱了。这才是真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
这里又有个问题:技术是拿来压价的吗?看比亚迪吉利他们还在10万以下卷价格战,零跑都溜到了15万左右,好像打了个“提前量”。意思很简单,做技术创新不是只剩下压低售价这一条路,有技术才能撑起自己“护城河”,防止后来者抄你后路。这种“护城河”,说白了不是嘴上说的,而是你让别人追都追不上的一些硬货。你说以后行业规则会不会改,核心其实也是谁能撑住这条“技术护城河”,谁就不是被挤下去的那个。

再看欧洲市场。成都车展一开,零跑直接宣布欧洲订单突破1.2万辆,对老外来说算是大新闻。中国新势力不是以前那个“出口入门级”打法,人家上来就玩“高品价比”——德国卖的C11,比大众ID.4便宜22%。这比的是什么?不是堆配置,而是市场定价和技术输出能力。你把价格拉下来,质量扛上去,故事就直接变了。这种操作其实让中国车第一次在传统汽车强国站住脚。这是不是就像“田忌赛马”,你选定人家弱点,不跟着打高端“品牌溢价”,直接啃性价比最要紧的那块肉。这策略到最后,竞争格局自然就改了。

这里就有个逻辑问题:为什么过去中国车要靠“低价”出海,现在能靠“高品价比”出口了?本质上,中国汽车工业变了。从前是“市场换技术”,意思是拿份额给洋品牌,现在已经到了“技术换市场”——技术在手往外卖产品。比如中国的电池、智能驾驶,大疆、宁德时代输出欧洲已经成“标配”,零跑现在出口整车,只是大势所趋。再后面,中国如果把智能驾驶方案、工厂规模都推到国外,还怕欧洲那套汽车老势力不服气吗?

但话说回来,零跑的隐忧也不少。别光看技术火力猛,商业模式其实才是老大难。他们自研投入扩展起来,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涨了120%,但毛利率才14.1%。你说这种“高投入低回报”怎么玩长久?钱流得快不行,回本太慢更扛不住。一旦价格战烧到更多领域,还得和比亚迪、吉利这些“传统巨头”抢供应链、拼渠道。技术可以先发,但渠道、售后这些实实在在的“老问题”,零跑目前还不算顶尖。就像一个好厨师,只是没开够分店,地方都竞争不过别人。

所以,破局还是得讲平衡术。你技术得继续烧,但钱回不来的话长不了。零跑现在也琢磨渠道新玩法,搞“1+N”,旗舰店带着一群卫星店,试图铺开服务网络。还要在欧洲建工厂,准备用人家场地做自己产品,减少出口运输成本。这些举措,全是在干一事——把企业体量做大,把技术成本摊薄,让品牌真正能持续卖下去。你看现在有的造车新势力昙花一现,撑不住就倒了,那种模式才是真的赌命。

说到底,汽车行业最后是谁站到最后?从来也不只是会造车的胜出,而是哪家能在技术、市场、渠道三条线上一起稳住。你别看现在新势力风生水起,历史往往就是大浪淘沙。“剩者为王”,活下来才能说领跑。很多传统车企还卡在“电动化是不是会让经典品牌不值钱?”之类的纠结里,零跑这波直接说“技术自主权才是新品牌溢价”,这一点其实说穿了就是,现在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喊,而是靠硬核技术说话。

到成都车展,你看的一辆零跑车,实际就是一道时代选择题摆在面前——是继续当技术买办,靠供应商养活,还是做技术地主,吃自己种的粮食?零跑已经给了答案:你能掌控技术脉门,谁都没法套利你,哪怕欧洲那边也得承认你的产品力。这是不是中国车企最想看到的局面?也不用高大上词汇,简单讲就是“自家饭碗自己端”。这种能力到2025以后,才是行业真正要重新分配蛋糕的那一刻。

你回头看零跑的路,哪一步都不算是“天才式暴发”,全是一步步把“技术平权”做到底,把市场细分踩准,不急不躁,敢投入也能吃亏。对比那些还在追逐“高端豪华”、似乎一切都还在看“品牌溢价”的车企,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楚了。零跑证明了,技术自研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条活路。有技术敢当家,有市场敢定价,有渠道敢扩张——这才是行业改写规则的底气。
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成都车展看零跑,技术自研掌握成本,欧洲订单创新高-有驾

2025年以后,剩下的都是能熬住的真“技术地主”。
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