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份的SUV销量榜上,突然多出了几辆让我觉得意思一下的车。你会发现,榜单前三都是国内品牌,尤其是吉利和丰田,已经变成新常态了。一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记录了销量,吉利博越L以大差不差超过2万辆的优势,拿了第一。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车这么火?它的性价比真的是硬伤么?心里偷着想,还是有些套路的。
最直白的,你能把它当工具车:空间大,配置实用,又便宜。它卖得好,也不一定意味着技术领先,反而更像是产品线里,用组合的方式,拼出一个靠谱的感觉。我身边一些销售跟我讲:价格一降,订单就跟火箭一样。这话我听琢磨,算是推销术的一部分,但确实不假。
我曾问一个同行:你觉得未来两年,这种低价优模型还能吃得消?他摇摇头,说:本质还是拼价格,创新不够。但我转念一想,这种价格策略就像白米饭+配菜,够填肚子,也能撑场。
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灯厂总是投入千百万开发这块黑科技?是为了创新,还是泡沫?此处转个弯,单纯从用户角度考虑,买车还是得看用得值不值。吉利博越L用的那台1.5T,起步就火力十足,但油耗确实偏高,估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在7到8元(样本少,估算体感)。如果跑高速,能降到6元左右,总归就是省不下来。
而且,配置上说实话,也不匪夷所思。LED大灯、全景天窗、倒车影像。这个价位,能装得上这些,已经很忠实粉了。早几年,大家买车还得配置包、选装价格爆表。而像吉利这样,能把这些标配 raise 到几万块以内,真是把消费体验拉升了不少。
对比:同价位,长安、哈弗都在拼配置,可能就是皮实耐用或空间大点。而丰田RAV4,无聊提一嘴,它低调点、走港女路线,油耗最低,但价格摆在那。你会发现,吉利和丰田战线不同:一个拼性价比,一个拼品牌和声誉。
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一张销售数据,说实话,丰田那点油耗优势,没那么明显(样本有限)。它的TNGA平台,确实硬核——车身刚性+悬挂调教比之前强不少,但我在路上试驾,感觉传统的偏硬调性没变,就是特别扎实。市场又喜欢软点的车,全舒适不是么?你会不觉得,丰田的硬核其实是死硬?
说到这里,供应链的角度,倒是让我想到:像丰田用的TNGA平台,实际就是拼模块化。就像拼一套家具,不同的模块拼起来,就能适配多款车型。这大大降低研发成本,也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。而吉利用自己的Family的设计,也是在模仿这点。你猜,他们是不是都在用标准化来打价格战?(这段先按下不表)
我很怀疑:市场的套路是不是越变越深,消费者其实很难看懂。我说出了自己的小偏见,你怎么看?很多时候,车子背后隐藏的博弈也不外乎那么几点:成本控制、换代速度和市场定位。就像我邻居,他妈说:买个SUV,别太折腾。就是看车能不能用到年底。
我还记得,有个修理工跟我聊天,他说:现在的车,出个小问题都得换件,修都贵。我起初直觉觉得:不就那么回事么?但想想,车的供应链,不也就像拼装玩具?一样的零件在不同车型上用。而这个零件成本低,利润高,厂家自然会用多点。你问过自己:为什么换个后保险杠那么贵?那里用的确实是模具成本的天价。
对了,留个空白——(这段先按下不表)这让我想到,目前还没有真正革命性的技术广泛流行。除了电动、混动外,真正能颠覆的技术还在哪?是不是还在暗中磨刀?或许,是我太乐观了,又或者,太怀疑论。
回头再看,用户惯其实比技术更重要。有人跟我说:我就是喜欢坐着舒服。这比发动机多马力还要实在。那你会不会觉得,买车其实更像买生活的一部分?配置能用顺手,油耗能接受,价格又在预算内,心里就有点安稳。
对比一下:市面上这几款车型,带来的选择其实挺多。像我朋友说:我只想货真价实,就别搞那些花哨的了。大概也算一槽心声吧。你说,现在买车是不是分两派?要高端大气,要性价比优,其实都只是在找心头肉。
我翻出个证件,突然发现一丝面包屑——(这也是生活呀)——像城市SUV这样的车,最难的是真用得着。不光是开起来是不是顺当,更能不能陪你跑一两年不出问题。没错,那点微妙的心安感,比多几万马力更值钱吧。
能不能问一句:您的日常,是不是也充满了在纠结买啥车的小抉择?还是,本来就有心仪的理想?我觉得,或者说,汽车终究像一面镜子,照出你的生活样子——这真是个小别扭的说法,但不得不承认。
(这小细节还挺温馨,我旁边那位销售老哥刚说:你要看看哪辆最适合自己。嗯,适合自己,永远不用盲从。)
未来的路,不知道会怎么走。也许我还会问:你觉得,未来五年,SUV还会像现在这样吃香么?答案,谁知道呢。
你觉得,买车的心态有多难捉摸?或者,这个世界还能剩多少真心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