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,讲个鬼故事。
就在不久前,你要是在哪个饭局上,跟人聊起想买台BBA的电车,那气氛基本就凝固了。
大伙儿会用一种看珍稀物种的眼神打量你,那眼神复杂啊,混杂着同情、不解,还有一丝丝“哥们儿你是不是穿越了”的关爱。
空气里仿佛飘来一行字:都什么年头了,大清亡……哦不,燃油车都快成上个时代的眼泪了,您还搁这儿研究“油改电”文物呢?
那时候的BBA,在新能源这片修罗场里,活脱脱就是三个穿着燕尾服下泥地干活儿的贵族。
动作是优雅的,表情是拧巴的,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“我尽力了,但这个世界我不懂”的疏离感。
什么奔驰EQC、宝马iX3,你说它不好吧,那标确实唬人,内饰闻着还是那股子熟悉的“金钱的味道”。
可你要说它好吧,那续航,那车机,简直就是用算盘跟人家的超算PK,主打一个复古。
我甚至一度认为,这哥仨出电车,纯属是为了应付双积分政策,给自家粉丝群一个交代,压根就没想过要下场跟人拼刺刀。
但市场这玩意儿,专治各种不服。
销量报表那冰冷的数字,可比任何PPT都管用。
当现实的巴掌一次次扇过来,告诉这三位德国大爷“再装睡,家都要被人偷了”的时候,剧情,突然就玄幻起来了。
先动手的,是那个一向自诩“突破科技,启迪未来”却在电车时代差点被未来抛弃的奥迪。
这家伙,毫无征兆地,直接把桌子给掀了。
不是上汽大众,也不是一汽奥迪,而是那个听着有点别扭的“上汽奥迪”,像一头被彻底激怒的公牛,红着眼就冲了出来,手里攥着一张牌,上面写着:预售价,23万多。
我看见这数字的时候,下意识地把手机息屏又点亮,重复了三遍,确认不是哪个小编手滑多打了个小数点。
23万多,买个奥迪纯电中大型SUV?
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,这是把自己压缩成一个二维生物,从门缝里挤进来跟你贴身肉搏。
然后你再看配置单:中配773公里续航,零百加速3.4秒,空气悬架+后轮转向……这哪是配置单啊,这分明是一封遗书,上面写着“我死,也要拉着你们一起死”。
这波操作,奥迪已经不是想卖车给你了,它是想让你看着它,然后问问你身边的那些新势力:“它都这样了,你……还敢卖那么贵?”
这口气还没喘匀呢,宝马,那个永远的“蓝天白云梦”,那个把“驾驶乐趣”刻进DNA里的偏执狂,也登场了。
它没像奥迪那样咋咋呼呼,而是像个武林高手,慢悠悠地从背后抽出了一把泛着寒光的剑。
全新iX3,上来就说续航目标900公里。
当然,数字这东西,咱们先听一半。
关键是宝马的态度。
他们几乎是把概念车直接从展台上开了下来,直接量产。
那种设计,那种“我不管你们喜欢什么,我只造我觉得对的”的劲儿,太宝马了。
那个向驾驶员一侧疯狂倾斜的中控大屏,简直就是在对后排的乘客说:“你们随意,这车,主要是给前面这位开的。”
在所有人都忙着研究怎么在车里K歌、看电影、做按摩的时候,宝马还在跟你掰扯什么是前后配重比,什么是转向手感。
这是一种近乎顽固的坚守,它在告诉全世界:你们可以把车造成一个移动的客厅,但我,永远要造一台驾驶者之车。
最后出场的,自然是奔驰。
如果说奥迪是自杀式冲锋的狂战士,宝马是遗世独立的剑客,那奔驰,就是那个永远坐在铁王座上的君王。
它甚至都不需要嘶吼,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,整个战场就安静了。
最畅销的SUV,GLC,纯电版。
细节一点点放出来:会发光的星辉中网,一个正儿八经的前备箱(这玩意儿对BBA来说简直是思想上的一大步),还有那个你一坐进去就感觉自己身价涨了两个点的内饰氛围。
奔驰什么都没说,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。
它在用一种雍容华贵的姿态告诉所有人:你们的表演很精彩,现在,该我了。
这三记组合拳下来,整个新能源车市都被打蒙了。
过去我们嘴里那个“杂牌电车”BBA,一夜之间,好像就成了过去式。
当然,肯定有人要杠:现在才想起来发力?
晚咯!
国内的新势力,生态都玩出花了,用户心智早就被占领了。
这话,对,也不全对。
先发优势确实重要,但汽车这个行业,终究是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
别忘了,这三家,是在燃油车那个绞肉机里厮杀了一百多年的老炮儿。
他们手里攥着的,是你看不到的制造工艺,是遍布全球的供应链,是几代人砸出来的品牌光环。
这就像一场牌局,新势力们开局天胡,连着炸了好几轮,春风得意。
而BBA,一直在旁边默默地看着,不说话,等所有人都觉得大局已定的时候,它慢悠悠地站起来说:“不好意思,刚才我没看牌,现在,我们重新发牌。”
现在,好戏才真正开场。
这不是新旧势力的对决,而是两种造车哲学的正面碰撞。
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,简直不要太爽。
因为只有当狼、虎、狮子都进了同一个笼子,你才能看到最原始、最精彩的搏斗。
所以,问题来了。
当一台性能比你强、价格比你低、标比你亮的BBA电车,就停在你面前的时候,你还会为那些“用户故事”和“智能生态”心甘情愿地掏钱吗?
这道题,恐怕会成为未来一年,所有想买电车的人,最头疼的难题。
来,评论区交卷吧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