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走进保时捷的门店,你得先学会接受加价。如今,深圳的经销商能把一台官方指导价57.8万的Macan,标出35.8万的裸车价甩卖。这消息比车本身跑得还快。
更惊人的是数字。2025年10月24日,保时捷发布了季度财报,前三季度的经营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.35亿欧元,直接崩到了4000万欧元,暴跌99%。第三季度更是亏了9.66亿欧元。曾经那个被誉为“豪车界印钞机”的传奇,好像突然间就被拔掉了电源。
短短两年前,它还是欧洲资本市场的神话。2022年9月,保时捷以750亿欧元的估值挂牌上市,市值一度冲破830亿欧元,把劳力士和香奈儿都甩在身后。即便是疫情最凶的几年,它的利润都在逆势增长。那句经典的广告语“没有人需要,但人人都想要”,简直就是为那个时代量身定做的注脚,它不仅仅是一台车,更是一种财富信仰,是无数中年男人绕不开的梦想。
然而,神坛的崩塌,往往只在一瞬间。那曾经连续八年蝉联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,现在成了最痛的地方。今年前三季度,这里的销量只剩下3.22万辆,同比下滑了26%,第一季度更是惨烈,直接暴跌42%。想当年,提车排队是常态,现在门店里最不缺的就是现车。2021年,中国市场还贡献了近10万台的销量,占了全球近三成。
风暴的核心,是去年5月那场经销商的集体“逼宫”。卖一台亏一台,电动车堆在库里没人要,厂家却还在压着进货。矛盾终于爆发,经销商们暂停提车,要求总部补贴。尽管最后以一纸联合声明“共渡难关”收场,但谁都明白,裂痕已经产生,信任摇摇欲坠。
失速的背后,是这家百年车企在时代转向时的巨大惯性。当保时捷还在讲述性能和操控的故事时,中国的对手们已经把赛道换了。小米SU7的出现,被戏称为“米时捷”,其顶配版本直接杀入保时捷的价格腹地。理想、问界、蔚来等品牌,更是用智能座舱和续航,重新定义了中国市场的“豪华”。过去保时捷引以为傲的选配功能,在国产新能源车上成了标配。
保时捷也曾试图拥抱电动化,把纯电Macan和新款Taycan带到中国,起售价分别高达72.8万和103.8万。但市场的反应冷淡得像冰。于是,公司在今年9月做了一次痛苦的后退:推迟部分纯电车型的上市,延长燃油车的生命周期。为了终止自产电池的计划,保时捷甚至付出了约27亿欧元的重组费用,这笔巨款,正是其利润暴跌的直接原因。
外部压力不止于此。美国市场的关税政策,预计将让保时捷全年损失7亿欧元,逼得他们不得不提高售价。公司财务执行董事白禹翰承认,2025财年,因为战略重组和关税,总成本将高达31亿欧元,对一家年销量不足30万辆的车企而言,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。
内部也在经历剧变。执掌公司并带领其成功上市的CEO奥博穆,在“一人兼任大众与保时捷两家CEO”的质疑声中,将于2026年卸任保时捷CEO一职。接替他的是迈克尔·莱特斯,一个曾在保时捷工作13年,也待过法拉利和迈凯伦的“老人”。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·保时捷说,他既懂保时捷的灵魂,也懂行业的未来。与此同时,裁员计划也在进行,预计将削减数千个岗位。
现任首席财务官约亨·布雷克纳坦言,2025年将是保时捷的“低谷之年”,公司在用短期的阵痛换取长期的稳定。他们在上海新设了研发中心,组建本地化团队,希望到2026年,能用更懂中国人的车机系统赢回市场。
只是,当速度本身被重新定义,当豪华的内涵不再只关乎机械,这个以速度为信仰的品牌,还能跑赢这个时代吗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