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本田中国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绩单:44,817辆,同比少了14.75%。更扎心的是,今年1-7月总销量35.99万辆,同比下滑23.16%。这已经不是一次偶发波动,而是连续下行的趋势。
作为一个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本田车的老车迷,我记得那时候的CR-V、雅阁真是“开出去都带风”,发动机技术好、油耗低、毛病少,甚至有人说“买本田就是买省心”。但现在的情况很明显——本田的核心优势在中国市场被逐渐削弱。
第一,新能源转型慢,错过最佳窗口期
2025年的中国车市,新能源渗透率已经逼近50%,可本田的纯电、插混车型依然寥寥无几。像e:NP1、e:NS1这种主打的电动车型,产品力并不突出——续航在同级没优势,智能化和本土新势力差了两代,补能网络更是短板。燃油车的节油优势,本来是它的看家本领,可在比亚迪的DM-i、长城的Hi4混动面前,这个优势几乎被抹平。
第二,价格体系偏“保守”,和市场节奏脱节
车市现在打得像“贴身肉搏”,丰田、大众都在打价格战,本田依然保留着“品牌溢价”的执念。问题是,消费者账算得很清楚:同样的价格,国产混动能给更大的车身、更低的油耗、更丰富的配置,本田的燃油SUV和轿车就显得性价比不高。
第三,营销和用户连接感不足
现在的卖车,不是只发广告、办车展那么简单了,而是要在线上和用户形成长期互动,甚至成为一种社交存在。新势力在这方面做得很激进,本田却依旧停留在传统宣传模式,缺少与年轻消费者的情感链接。
那本田还有机会吗?
我觉得有,但前提是要改变。全球范围看,本田依然有很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,只是这套能力必须更“接地气”地用到中国市场上。比如:
• 在2026年前推出至少一款价格合理、续航500km+、智驾和智能座舱达标的纯电车型。
• 混动技术在油耗上继续压榨,但配置和价格策略要更贴近国产竞品。
• 在营销上,建立中国本土化团队,直面年轻用户的用车习惯和价值观。
如果继续按过去的节奏走,我甚至不排除2027年前本田在中国的市占率跌破5%的可能。一旦跌破这个门槛,想再爬上去就会非常困难,福特、雪佛兰已经是现成的例子。
车市不会给任何品牌留情面,尤其是在这个新能源加速洗牌的时代。消费者只会买体验和性价比,不会为情怀掏腰包。本田要想翻身,就必须像当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那样,拿出颠覆性的诚意和产品,而不是靠过去的光环续命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