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情要从比亚迪仰望02号测试车亮相说起。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“超3000Ps马力”的新闻时,内心是有点懵的。3000多匹马力是个啥概念?普通家用车,也就一百来匹马力,稍微猛点儿的性能车,三五百匹都算横着走。3000匹马力放在路上,大概能把沥青给卷起来。比亚迪这次玩得有点大,不禁让人想问一句:造这么猛的车图啥?
说到这儿,我反而更想让大家停下来想想,咱们真的需要这样疯狂的马力和极速吗?现在城市限速60,下高速120。大部分人的用车场景,每天堵在环路上,平均时速二三十。买菜接娃的电动车,哪怕推到天花板,也沾不上3000匹马力的边。那这些堆到天花板上的参数,到底是给谁看的?
其实,再往深里想,比亚迪不是第一个玩速度的,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。从法拉利、兰博基尼到布加迪、科尼赛克,几十年来全世界都在比,谁家的马力大、谁家的表能指到更后面一格。可是,几千匹马力的车,普通人见都见不到,更甭说摸了。这是不是在搞“炫技”?站在企业的角度,人家倒也光明正大。你老得有个活广告吧?得让世界知道你厉害,用技术壁垒堆出来的纪录,就像奥运健儿刷的世界第一,哪怕这个动作你一辈子都用不上,可是看见自家国旗升起来,心里还是得劲儿。
有意思的是,这次破纪录的事发生在中国自主品牌身上。以前谁要是说中国车能造跑车、还能在世界纪录榜上跟老外叫板,指不定得被笑话成“天方夜谭”。可今天,工信部申报、官方亲自下场,比亚迪直接以472.41公里每小时的速度,把全球电动超跑的门槛给提高了一大截。你说它是技术“堆”的,没错;你问它要不要走向商品化,得额外讨论。但毫无疑问,这不只是某一家企业在玩票,这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象征。
有人可能会问,这事儿有啥商业价值?以后买仰望U9是不是就能体会473公里每小时的“风驰电掣”?坦白讲,不可能。就像F1赛车里研究出来的碳刹、空气动力学最后照样用到民用车上一样,这个“地表最快”称号更像一场汽车工业的科技演习。让大家知道,中国人不是只能造电池、拼价格,也懂什么叫“硬核创新”。至于那台测试车的马力,最后会让到哪儿,怎么让,啥时候让,没人能下结论。但这年头,要想让人看到你变强了,总得有点“反常识”的东西出来。
话说回来,在哪个节点,比亚迪决定堆马力、破极速,不太重要。真正值得深思的是,今天的中国车企,开始敢于面对世界最高技术“硬茬”了。以前咱们汽车行业总是“追赶型”,今年人家研发涡轮增压,明年我们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”;今年外资大牌全铝车身,明年自主品牌悄悄上马仨项目。到头来,谁都知道自己还是跟着别人屁股后头,可偏偏今天,咱们能在某些领域先“闯一把”;不是遥遥领先,至少不是仰人鼻息。比亚迪用“37241”的极速刷了一遍头条,这背后藏着的,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集体野心。
可是发展到这个阶段,还有多少人关心极速?传统车圈一堆人都说,超跑是汽车的“皇冠”,可愿意为皇冠买单的人有多少?3000匹马力、接近500公里每小时的极速,就是能起到点睛之笔,也许更像汽车界的“珠穆朗玛峰”——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爬上去,甚至你根本没机会靠近;但谁都得承认,看着这山峰立天边,心里多少会冒出点“咱土生土长也能造出来”的欣慰劲儿。这时候,就顺其自然了——有品牌敢于突破20年没人改写的纪录,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咱有底气、有技术,也有敢于挑战的劲头。
当然,破纪录、拉流量是一回事,能不能形成个“技术闭环”,让这些成果最终分蛋糕,才是关键。别的不说,电车里边玩极速是一种极端工况。好比说那4台555kW电机,不怕高温、不怕高压、不怕大潮,这一整套马达动力电子系统,如果能经过3000匹马力的摧残,最后转化成稳定耐用的量产零部件,以后出现在几十万级的家用车/MPV里,那可就是真造福普通人了。就像一把硬核厨师刀,哪怕你家只用来切西红柿,也能凭着品质让你用十年。这才是顶级技术“下放”的最大意义。
不过,再牛的技术,也不能糊弄人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“参数吹牛”,弄点啥PHEV、四驱、峰值功率,最后拆开是个“买椟还珠”。比亚迪这波操作,虽然是测试车、有限场景,怎么用技术真实说话,能落地多少、普惠多少,咱们还得等等看。风光背后,更需要大家盯住,从用户体验、量产质量、实用场景这些角度,思考这3000匹马力到底有啥直接好处,别变成了车圈版的“航母style”——看着唬人,没啥用武之地。
其实,比亚迪近年的动作就像汽车工业里的“卷王”:先卷刀法(电池)、再卷配菜(电控)、接着卷大菜(底盘)、现在连做菜的锅都换成高压的。刚买回来小两年,自己又搞出个“全球第一”,气场直接从星星之火烧成浩荡烈焰。可是,技术代差和品牌积淀,需要时间慢慢拉平。欧洲品牌几十年不断优化细节,哪怕做收音机的EQ都能玩出花,中国车企敢不敢沉下心来继续卷服务、卷降价、卷可靠性,才是下一场硬仗。一个极限成绩刷屏容易,日常用户口碑才能积累出亿万人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。
还有一点也别忽略,这阵子的全球新能源、智能汽车赛道已经开始分化,速度或许重要,可未来更重要的恰恰是整体能力:既要有能“抬头看天”的纪录,也得有扎扎实实“低头拉车”的本事。智能座舱、辅助驾驶、平台生态……大家能持续卷到最后,靠的可不只是一块踏板踩到底有多狠。马力和极速是门槛,但产业升级、生态协同、品牌溢价,才是真的比拼终极大招。比亚迪、仰望、甚至整个中国车企,离最终站上全球C位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最后我就问一句:3000匹马力的中国车,真的是终点吗?别人认为不可能,咱们做到了。可接下来怎么办,还只是逞一时之能,还是能像“下山猛虎”一样,下沉到千家万户,实实在在推动中国制造再上台阶?真正让汽车工业高光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,才是最大的价值。要我说,这事儿远没完,后边还有的看。跑得快不是终点,耐得住才是开始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