🚗 市场还是挺奇怪的,要不说放弃商务车市场实在太可惜?它其实藏着巨大潜力,就算现在主流都集中在那几款豪华商务上,但我觉得细看,还是有很多角落没挖掘到。
昨天刚试了试高山7(别跟我谈名字啦,知道你们都知道啥车,我只会说实话),真的是感受挺杂的。它的优点,第一点,HUD抬头显示。那个大尺寸屏幕,信息很直观,不用低头瞅半天,挺喜欢的。最起码,上车就能明确知道速度、导航、盲区啥的,信息一目了然。
再说转弯半径。你知道的,车大,转弯咋也得考虑进去。这个高山7,真的转得特别利索。我用了个双排三车道的场景,直接在最左掉头,居然还能顺畅地掉到中间车道上,真心出乎意料。说实话,之前没想到一辆这么大的车都能转得这么快,像在开小轿车那样。难怪有人说,这车的设计考虑了很多城市用车的场景。
坐在第三排时(我身高170,坐得还挺舒服),感觉空间还行。隐私遮阳帘加分,关键是中间那个被标为隔断区域的后座,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压抑。唯一不足的可能是,侧窗玻璃是单层的(广告上说的是高8是双层?我没细看,估计有人会问实不实),但整体来说,风景视野还算开阔。
不过(这段先按下不表),我有个想法:它的第二排选配的零重力座椅,体验真的有人说舒服么?我试着转了转,座椅前后移动时,那个齿轮的嘎哒声,明显很吵,我一度怀疑设设计师是不是忘了考虑静音。座椅依靠(因为要额外花钱),转不开或者调整不便的感觉,还是挺折腾的。别的小车第三排、第二排也都可以自动调节,那这个还得手动调整,说到底就是一个设置烦不烦的问题。
这次我翻了翻笔记,心里觉得,这车里最大的亮点,好像在于空间布局和转弯。车内的配置倒是信息满满,二排流媒体后视镜、吸顶屏幕,确实比一些竞品更丰富。特别是那个17.3英寸的吸顶屏,开车时能让人顿时有点娱乐感。但,别忘了——真正用到这个屏幕的场景,可能也就是带着娃儿出门转转,或者大件买完放车里,手机投屏血拼一番。
对比一下腾势D9(你知道,BYD的那款),它的第三排基本就是应急座椅,空间相对较窄,不能长时间人座。高山7的蝶式座椅宽度搞到接近1.3米,孩子都能躺得下。长城还在车门底部设计了两层的踏板,官方说4岁的小孩能自己上车,我倒是没试过,但觉得,想把这车当真正商务车用,周转效率可能会高点。
说到动力,估算一下:腾势D9,后排是插混(245千瓦),纯电续航不到150公里,算来百公里用电的成本还要看电价,差不多0.3元/公里。而高山7的Hi4四驱系统,综合功率大概是337千瓦,纯电续航峰值172公里(估策,数据不一定准确),这个续航差别还挺明显。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,市区里有点明显,胎噪也问人了。这个,可能得看个人偏好,我更喜欢安静点的环境。
顺便,我昨天还拍了几张照片,那个二排座椅前后调节的齿轮,嘎哒嘎哒响得一清二楚,一下子觉得质量感觉差点意思。其实我觉得这算是个细节问题,谁在意那个嘎哒声。只是告诉你们,别以为配置全部高端就一定细节到位。
说句心里话,开这个车走城市,转弯真快,尤其在狭窄街上不用费劲。那种像开小车的感觉,挺奇特的。回头我问了个修理工,他发了一句这种大车也能转得这么灵,真叫奇迹。嗯,也不全是奇迹,可能设计上的确用心了。
(这段先按下,留点悬念)你们觉得,这个车的第三排比例都那么大,隐藏的用意是不是……其实比我想的还要复杂?它到底算个商务车还是家庭车?这年头,似乎没有什么能自产自销一成不变。
哦,顺便说一句,市场上这些主打的豪华MPV,除了价格从天到地,配置差异其实也挺细的。有个朋友说:买车就像买房,知道自己要啥,但实际用着,用的不一定是自己预期的那个。我觉得挺有道理。大家觉得呢?是不是我们对商务车的理解,太局限在某个框架里了?或者说,未来的商务车,会变得更像个移动会所?
其实这车好不好用,还是得用在真实场景中。比如:你带爸妈出门,家里有两个娃,平时都市通勤,偶尔外出高速。这个价格,算不算值?我心里有点没底,但我觉得,这个体量的车,反正买得起,也不会马上贬值成废铁。
每次想象自己开着它,穿梭在繁忙的街头,心里总会奇怪,这车到底适不适合我。别问我为什么,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惯它的腰身,也许还不惯这个巨大城市搬运工的身份。
你们觉得,有没有哪个细节让你们觉得还可以或者未必靠谱?这其实挺取决于用车场景的。可能还会推出更多改善点,但我估计,咱们能用的,往往也是个平常心。
最后啊,你们对这个空间布局、配置还有动力反馈,有啥看法?或者,心里其实早就有答案,只是还没说出口。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