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亚迪这波操作,我算是看明白了

说实话,作为一个开了12年车的人,我对比亚迪这个品牌还是有感情的。这些年从最早的F3开始,到后来的唐、宋,再到现在的海豹、汉,我基本上每代主力车型都试驾过。这次成都车展,比亚迪包下最大展馆搞了个万平米体验区,动静不小,但仔细一看,好家伙,居然没发布一款真正的新车。

从“车海战术”到“精耕细作”,王传福终于想明白了

话说回来,比亚迪前几年那个速度确实猛。我记得2022年那会儿,差不多每个月都有新车发布,搞得我们这些做评测的都快跟不上节奏了。王朝系列、海洋系列,一个系列能拆出七八个车型,什么秦、秦PLUS、秦L,宋PRO、宋PLUS、宋L,每个还分DM和EV版本。

不吹不黑地说,当时确实是“快鱼吃慢鱼”,抢市场份额这招很管用。但是吧,现在市场饱和了,大家都开始卷了,比亚迪也得换个打法。

这次成都车展,我看到了比亚迪的新思路:不再铺天盖地出新车,而是集中火力把现有的爆款车型做得更强。秦L EV直接降价1万,还把云辇-C和TBC高速爆胎系统这种原来只有豪华车才有的技术下放到十几万的车上。说句良心话,这个操作我是服气的。

技术下放,这是好事儿

比亚迪这波操作,我算是看明白了-有驾

作为一个奶爸,我对安全配置特别敏感。带着老婆孩子出门,最怕的就是高速上出意外。这个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,我专门去现场体验了一下模拟测试。真的是没谁了,爆胎后车辆横向偏移才75厘米,换成以前的车,新手司机基本就完蛋了。

以前这种技术都是奔驰、宝马这些豪华品牌的专利,现在比亚迪直接下放到十几万的车上。网友说得对,“高端技术会逐步下降到10-20万车型的”,这不就应验了吗?

但是吧,有个问题我必须得说说。网友提到比亚迪“抱着主攻混动车和增程车不放”,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激。从我这些年的试驾经验来看,比亚迪的DM-i技术确实成熟,第五代DM百公里亏电油耗降到2.6L,这个数据在行业里算是相当亮眼的。

混动vs纯电,谁说只能选一个?

说句实话,作为用户,我们要的是实用性。我家现在有辆唐DM-i,平时市区跑纯电够用,周末带家人长途出游也不用担心充电桩问题。这就是混动的优势。

比亚迪这波操作,我算是看明白了-有驾

至于纯电,比亚迪也不是没有。海豹、汉EV、海豚这些车型销量都不错。只是特斯拉、小米这些品牌在营销上确实更会玩,尤其是小米SU7,雷军的那套粉丝经济确实厉害。

但咱们得理性看待这个问题。混动车不是什么过渡产品,而是在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,最符合大部分家庭需求的选择。你说巧不巧,欧洲现在也开始重新重视混动技术了。

方程豹不降价?厂家有自己的考虑

网友提到想买豹5但厂家不降价的问题,这个我理解。方程豹走的是硬派越野路线,定位相对高端,目标客户群体对价格敏感度没那么高。而且豹5的销量还算稳定,厂家暂时没有降价的压力。

话说回来,如果真的预算有限,其实可以考虑宋PLUS DM-i或者唐DM-i,性价比更高一些。每个人需求不一样,这只是我个人建议。

比亚迪这波操作,我算是看明白了-有驾

比亚迪的真正挑战在哪里?

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:比亚迪接下来的挑战不是技术,而是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。

我试驾过很多比亚迪的车,技术确实过硬,但在细节打磨和用户体验上,确实还有提升空间。像小米那种产品经理思维,比亚迪还需要学习。

另外就是出海这块儿。比亚迪上半年出口翻了一倍多,自己买了六艘大船运车,这个格局确实大。腾势、仰望这些高端品牌开始在海外露脸,说明比亚迪的全球化野心不小。

简单总结一下

比亚迪这波操作,我算是看明白了-有驾

不得不承认,比亚迪这次的策略调整是对的。从“车海战术”转向“精耕细作”,技术下放让更多普通消费者受益,这都是好事儿。

但是吧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吉利、长城、小鹏这些对手也不是吃干饭的。比亚迪想要继续保持领先,不能只靠技术,还得在用户体验、品牌营销这些软实力上下功夫。

从奶爸的角度来说,我还是希望比亚迪能把那些实用的安全配置继续往下普及,让更多家庭能够买得起、用得好。至于混动还是纯电,这个就见仁见智了,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使用场景。

大家觉得呢?比亚迪这波操作你们怎么看?欢迎车友们留言讨论,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