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上海车展:有多家企业缺席,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困境

2025上海车展:有多家企业缺席,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困境-有驾

2025年上海车展以“拥抱创新”为主题,吸引了全球近千家车企参展,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成为绝对主角。然而,这场盛会的另一面是多个品牌的集体缺席——从超豪华品牌到韩系、法系车企,再到部分新势力,它们的“隐身”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困境。

缺席者图谱:谁在退场?

超豪华品牌“让位”:兰博基尼、玛莎拉蒂、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集体缺席,仅剩宾利独撑门面这一群体长期依赖燃油车市场,在电动化浪潮中技术滞后,而国产高端品牌(如比亚迪仰望)则以“技术平权”抢占市场,超豪华品牌的“护城河”逐渐瓦解。

2025上海车展:有多家企业缺席,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困境-有驾

2025年一季度中国百万级豪车销量同比暴跌53%

韩系、法系“战略收缩”

现代、起亚、标致、雪铁龙等品牌首次缺席A级车展。这些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步伐迟缓,产品仍以“油改电”为主,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与续航的高需求

2025上海车展:有多家企业缺席,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困境-有驾

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跌至1.6%,法系车更是不足0.5%,

新势力“生死竞速”

高合汽车、极越、哪吒等新势力因资金链断裂或市场竞争力不足退出展台资本退潮后,缺乏核心技术或差异化优势的品牌加速淘汰。

行业窘境:转型期的多重挑战

电动化与智能化的“双刃剑”:新能源车型渗透率已超50%,但技术迭代成本高昂。传统车企若无法快速推出专属电动平台或智能化方案,将面临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。

价格战与利润挤压: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“以价换量”的恶性循环。比亚迪通过规模化压低智驾系统成本,迫使其他品牌跟进,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。

供应链与地缘政治风险:车企在技术路线上陷入两难。例如,现代起亚依赖中国石墨供应链,却受制于美国《通胀削减法》对华材料的限制;欧洲车企则因欧盟碳关税政策被迫加速电动化。

消费者认知重构:年轻用户更青睐本土品牌的科技感与服务,传统合资品牌的“品牌溢价”逐渐失效。

未来:生存还是消亡?

缺席者的选择或许是战略调整的缩影:超豪华品牌转向定制化小众市场,韩系车加码出口与本土化研发,新势力则通过合作寻求技术突破。但行业共识是,唯有加速创新与本土化,才能避免边缘化。

没有永恒的赢家,只有持续的进化

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,缺席者的沉默与参展者的狂欢共同勾勒出汽车行业的残酷现实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