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!三菱汽车退出中国,合资时代终结!

最近,关于三菱汽车要彻底退出中国的消息,在网上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。

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突然,毕竟在不少人的记忆里,三菱这个牌子,尤其是它的发动机,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。

但实际上,这事儿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,更像是一场早就注定了结局的漫长告别。

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,好好聊聊这位曾经的“老师傅”,是怎么一步步被我们自己的市场给“请”出去的。

重磅!三菱汽车退出中国,合资时代终结!-有驾

这事的最后一块拼图,是在沈阳拼上的。

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有限公司,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,但它生产出来的东西,在过去二十年里,几乎跳动在中国一半自主品牌汽车的“胸膛”里。

可就在不久前,三菱正式宣布,不跟这边玩了,合作终止,发动机业务也全面停摆。

这家工厂悄悄地改了名,叫“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”。

你听听这新名字,“国擎”,国家的引擎,这其中的意味就很深长了。

三菱的股份全部退出,一个日本名字换成了一个充满中国力量的名字,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变更,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交接仪式。

如果说沈阳发动机厂的告别还算体面,那广汽三菱在长沙的整车厂,结局就显得有点悲凉了。

就在几年前,广汽三菱靠着一款叫欧蓝德的SUV,那是卖得风生水起,长沙工厂里四千多名工人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。

可好景不长,到了2023年,销量就跟坐了过山车一样往下掉,一年下来才卖了三万多台车,偌大一个工厂,生产线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。

最后怎么处理的呢?

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埃安,象征性地花了一块钱,就把这个工厂给接手了。

你没听错,就是一块钱。

很多人可能会问,一个那么大的工厂,怎么就值一块钱?

其实这背后门道很深。

重磅!三菱汽车退出中国,合资时代终结!-有驾

这一块钱买的不是什么便宜货,而是接下了一个“包袱”。

工厂的债务、员工的安置问题,这些都是要花大钱去解决的。

说白了,三菱是把这些麻烦事甩给了中方合作伙伴,自己好轻轻松松地走人。

从当年的“香饽饽”到如今一块钱都嫌烫手的“累赘”,这变化实在是让人唏嘘。

要理解三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,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,看看它最风光的时候是什么样。

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,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,最缺的就是核心技术,尤其是发动机。

那时候,咱们自己的车企,像长城、吉利、比亚迪、奇瑞这些,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:有造车壳子的能力,却没有一颗好“心脏”。

就在这个时候,三菱带着它成熟的发动机技术来了。

它在中国建立了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两个发动机厂,专门向中国的自主品牌供应发动机。

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。

特别是那台代号4G6系列的发动机,皮实耐用、维修方便,成本还不高,一下子就成了当时国产车的“标配”。

从早期的哈弗H6,到满大街跑的比亚迪F3、中华尊驰,再到东南菱帅,掀开引擎盖,十有八九都能看到那颗印着三个菱形标志的“三菱心”。

可以说,在那个年代,“搭载三菱发动机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,是品质的保证。

三菱,真真切切地扮演了中国自主品牌启蒙老师的角色,扶着我们走了最艰难的第一程。

可问题就出在这,老师教了徒弟,徒弟们一个个都发奋图强,可老师自己却开始“不思进取”了。

重磅!三菱汽车退出中国,合资时代终结!-有驾

三菱的衰败,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几大致命问题叠加在一起的结果。

首先最要命的,就是在新能源这波大浪潮里,它几乎是站着没动。

当整个中国市场都在向电动化、智能化飞速狂奔,新能源车的销量都快占到半壁江山的时候,三菱在干什么呢?

它还在慢悠悠地卖着那些老掉牙的燃油车。

后来眼看实在不行了,总得搞个电动车出来意思意思吧。

于是,它推出了一款叫“阿图柯”的纯电SUV。

结果大家定睛一看,这不就是把合作伙伴广汽埃安的一款车,直接换了个三菱的标吗?

从里到外几乎都没怎么变。

这种操作,说好听点是“借鸡生蛋”,说难听点就是“贴牌糊弄”。

消费者又不傻,我花更多的钱,买一个技术、品牌都属于别人的“换壳车”,图什么呢?

这种对市场缺乏敬畏,对技术转型毫无诚意的做法,直接把它自己推向了悬崖边。

其次,三菱内部也出了问题。

它属于“雷诺-日产-三菱”这个大的汽车联盟。

按理说,背靠大树好乘凉,三个品牌联合起来,资源共享,应该更厉害才对。

重磅!三菱汽车退出中国,合资时代终结!-有驾

但实际情况是,三菱在这个联盟里没什么话语权,成了最边缘化的“小弟”。

新车型的研发、新技术的投入,都得听从联盟的整体安排,自己说了不算。

结果就是,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,三菱几乎没有推出过一款真正有分量的全新车型,只能靠着欧蓝德这款老车修修补补,吃尽了老本。

一个汽车品牌,常年没有新产品刺激市场,就像一潭死水,消费者自然也就慢慢地把它忘了。

最后一点,也是最根本的,就是它的技术信仰崩塌了。

曾几何时,三菱的技术是神话,但这个神话早就过时了。

当它的中国“徒弟”们,像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,已经从模仿走向了自主研发,并且搞出了像刀片电池、DM-i超级混动、雷神混动这些世界领先的技术时,三菱还在抱着那台几十年前的老发动机不放。

老师傅的看家本领,徒弟们不仅学会了,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当国产车的发动机性能、油耗、平顺性都已经全面超越了三菱,当国产车在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这些新领域玩得风生水起时,三菱在消费者眼里,就只剩下一个“情怀”的空壳子了。

所以说,三菱的退出,看似是一个企业的失败,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革。

这不仅仅是三菱一家的困境,包括本田、日产在内的整个日系品牌,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都在急剧萎缩,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点。

这说明什么?

说明那个我们用市场换技术、跟在别人后面学习的时代,已经彻底结束了。

我们自己的品牌,已经成长为能够和国际巨头正面抗衡,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引领的强大力量。

沈阳的工厂从“三菱”变成了“国擎”,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,它象征着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依赖“外心”到拥有强大“内心”的历史性跨越。

三菱的离开,我们无需过分伤感,反而应该感到自豪。

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,也是我们自身强大的最好证明。

那个曾经教会我们造车的老师傅,最终因为跟不上我们的速度,被时代留在了身后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