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天,你走进4S店,发现一辆挂着三叉星标的轿车,价格和几年前的雅阁、凯美瑞几乎持平——你会兴奋,还是困惑?
这不是科幻,而是2024年12月中国车市的真实写照。奔驰C级,那个曾经象征“体面入门”的豪华轿车,官宣直降11.2万元,入门价一度探入26万元区间。更惊人的是,降价之后的一个月里,它卖出了12,010辆。这个数字,比很多主流合资B级车的月销量还高。表面看,这是一场“价格换销量”的胜利,但背后,却藏着豪华品牌前所未有的焦虑。
我们得先认清一个事实:降价,从来不是豪华品牌的首选策略。它们靠的是品牌光环、设计调性、技术溢价。可如今,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甚至保时捷,都在不同程度地“放下身段”。C级降价11.2万不是孤例,宝马3系、奥迪A4L也纷纷跟进,优惠动辄8万起步。为什么?因为市场变了,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“标”。
曾几何时,开一辆奔驰C级,是职场晋升的标配,是朋友圈里的“轻奢符号”。但现在,一个95后年轻人可能更愿意花同样的钱,买一辆蔚来ET5——智能座舱、激光雷达、换电服务,哪个不比“三叉星”更酷?我有个朋友,原本铁了心要上C级,结果试驾完ET5后说:“方向盘上的标,没自动泊车和城市NOA香。”
这背后,是新能源对传统豪华定义的彻底重构。BBA引以为傲的“驾驶质感”“德系底盘”,在电车的静谧性、加速响应和智能交互面前,显得有些“复古”。更关键的是,新一代消费者对“豪华”的理解,早已从“别人看得见”转向“自己用得爽”。他们不再为LOGO支付溢价,而是为体验、科技和生活方式买单。
于是,传统豪华品牌陷入了两难:不降价,销量崩盘;降价,品牌贬值。奔驰C级一个月卖出1.2万辆,看似风光,可有多少是原本就打算买豪华车的用户?又有多少,是被价格拉进来的“性价比消费者”?后者越多,品牌就越危险——你卖的不再是“奔驰”,而是一辆“便宜的合资车”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“降价潮”几乎集中在燃油车。而真正坚持不降价、甚至涨价的豪华品牌,比如雷克萨斯的混动车型,或者保时捷的纯电Taycan,反而在细分市场保持着稳定需求。这说明什么?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为豪华买单,而是拒绝为“过时的豪华”买单。
我们甚至可以反问一句:如果奔驰C级不降价,它还能卖多少?根据乘联会的数据,2024年11月,C级的月均销量还不到6000辆。这意味着,降价几乎直接翻倍了它的市场表现。但这种增长,是可持续的吗?当优惠成为常态,谁还愿意原价买车?当品牌价值被价格反复稀释,下一代消费者还会为“三叉星”心动吗?
更深层的问题是:豪华品牌的护城河,到底还剩下什么?发动机技术?已经被电机超越。内饰工艺?新势力用NAPPA皮和氛围灯轻松对标。售后服务?电车的OTA升级和直营模式反而更透明。当硬件趋同、服务趋同,剩下的,可能只有“历史情怀”——可情怀,能撑多久?
或许,真正的出路不在降价,而在重塑价值。比如,奔驰可以学学特斯拉——把C级变成一个“可进化”的平台,通过软件订阅提供驾驶模式、氛围灯主题、甚至AI副驾服务。又或者,像凯迪拉克那样,把V系列性能车做成文化符号,让品牌从“身份象征”转向“兴趣社群”。
你看,降价只是表象,本质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身份危机。它们不是输给了价格,而是输给了时代节奏。当一辆30万的车,消费者更关心“能不能自动泊车”而不是“标在不在中控”,你就知道,游戏规则已经改写。
所以,问题不该是“豪华品牌只能靠降价了?”而应该是:当“豪华”不再由LOGO定义,它们还能靠什么活下去?下一个十年,我们或许会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:一些品牌在降价中慢慢失血,最终沦为“高配合资”;而另一些,则可能像当年的诺基亚转型HMD一样,彻底重构自己,重新定义什么是“新时代的豪华”。
你觉得,奔驰,会是哪一种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