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节前夕,街头巷尾的电动车还和往常一样,或幽灵般藏匿在转角,或宁静地靠在路边,像是城市里的一群“灰色候鸟”。只不过,这些候鸟很快就要接受一场大筛查,“3罚4禁2淘汰”的铁拳已在空中悬停,不知哪一辆会第一个中招。
如果你正在天还没亮的时候,骑着一辆已经褪色的电动三轮往菜市场的方向摇摇晃晃,遇见路口停着的警车和穿了反光背心的交警,假如让你想想:“我这辆车,准备好了应付接下来的大考吗?”多数人恐怕只会哼一声,把头盔往下拉了拉。
从山西陵川到湖北襄阳,从西藏嘉黎到山东鄄城,各地有条不紊地把战鼓敲响。先是全面排查登记,定好期限、贴出通告,未备案、未挂牌的非标电动车10月1日起不得上路。紧接着,一轮轮严查席卷全城,无牌无证、改装加装、不戴头盔、乱停乱放,这些老问题终于“上榜”,一一被揪了出来。最高罚款,不再是象征性的“几十块”,而是最高可罚5000元,还可能面临车辆扣留、行政拘留等连带处罚。
需要交待的,是这“一刀切”的新规并不是一夜之间拍脑袋定下的,电动车的乱象,多少年了都没能治住。每逢早晚高峰,斑马线上的电动车就如决堤洪水,能逆行的绝不顺行,能闯红灯的绝不等绿灯,遮阳伞、防盗锁、后座“拼娃”,花样百出。公共充电区大多数时候更像七巧板的现场,飞线乱拉,谁还知道哪根线是哪辆车的。
交警部门的专业视角很简单——一切都要回归“证据链”。无牌照、无证驾驶,车辆身份不明,驾驶人身份不符、车辆超期服役、甚至是套牌假牌,在事故与违法面前,无非是风险的积木堆。但这些积木,一多起来,往往就是酿成大祸的温床。比如那些事故案发现场,受害人与肇事者互不相识,车辆信息一团乱麻,伤者倒在地上,围观者众多,却找不到肇事者身份,更别说赔偿与追责。
这套“3罚4禁2淘汰”政策,算是“三板斧”砍下去,“3罚”——罚无牌上路、罚无证驾驶、罚假牌套牌,不留死角,连带顶格罚款。道理不复杂,“上路行驶想心安,牌照驾驶证都要全,冒牌换假看运气,最高5000等着你”。你要是觉得侥幸,不妨去翻翻最近几年的处罚公示,把数字和事件一一对上号。现场查扣、拘留、车主苦苦哀求,都是路边监控下的常见桥段。
“4禁”则更像现代社会的生活守则。禁改装加装、禁非法运营、禁不戴头盔、禁乱停乱充,这几件事谁都清楚,但每到查处就百般理由:“孩子上学得接送,雨大太阳猛怎么办?”“就加个座垫,原厂的太硬了。”非标、拼改、新奇特外观,成了小城镇和大城市早晚高峰的色彩补丁。如果真出了事,保险不赔,责任倒查,哭着喊着还是得认。
至于“2淘汰”,那是最后的清算。淘汰非标电动车,淘汰报废电动车,一刀切下去的利好是:旧物归乡,报废换新,该下岗的别再带病坚持。可惜多数人还是更信奉“车子能走一天算一天”,每到整治窗口期,抱怨声最大。
那么,有人会问,这些规定是不是太“板正”了?现实里,电动车使用者不外乎老年人、小商贩、外卖员、都市白领,甚至还有逃学的学生与倦怠的上班族,他们和小汽车的车主比起来,似乎经济能力、出行刚需都处于弱势。实施强硬治理,是不是有点一刀切——是不是忽略了社会真实的多元性与复杂性?
其实,这种执法中的“冷峻”并非没有温度。正如法医会对死因一丝不苟,但无须向尸体解释“何谓公平”。治理的底线从来都不是拿刀乱砍,而是让风险不要变成谁的家常便饭。有人骂交警太严,其实还是不忍看见“事故之后两家毁”。黑色幽默在这里也有余地:每次交通整治,总有人破口大骂几句,咬牙缴了罚款,嘴里却嘟囔着下次再也不犯。第二天早上,还是那条路,还是那辆“祖传电驴”,照样风驰电掣,只是头盔戴得更紧了点,也算与时俱进。
作为旁观者,我不打算说教道德高地,那是天花板。每一项标准背后都有成千上万个交通事故数据做支撑,每一项淘汰都有历史和社会现实拖着不肯松手。治理的终点不在于大家都规规矩矩,而在于事故发生时,有明确的责任人、清晰的证据链、受害者能追讨自己的权益。
结尾时,没有绝对答案。用严罚守护安全,还是用弹性照顾弱势需求?如何在规范和生活的模糊地带,找到一道众人都能过的“斑马线”?这不是一纸通告或一次执法能解决的。只能说,国庆将至,这场关于“3罚4禁2淘汰”的新规大考,你准备好了没有?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