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车卖给中国人,竟然比卖到海外还要贵出20万?这听起来像个笑话,但极星汽车却把它变成了现实,而这,仅仅是它在中国市场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开始。
就在不久前,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、号称要对标特斯拉的豪华品牌,悄悄关闭了在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。这动作不算大,却像一块石头丢进水里,意味着它在线下实体销售层面,已经基本放弃了中国这块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。说是转型线上销售,但有人试着扫了扫官方给的购车二维码,结果呢?系统是关闭的,连试驾服务都没有。
这姿态,与其说是转型,不如说是一种体面的告别。为了清库存,去年底才下线、今年四月才上市的新车,价格直接腰斩。原价三十多万的,现在十六万就能提走,简直是在用打骨折的方式,为自己在中国的故事画上一个潦草的句号。很多人可能连极星这个牌子都没怎么听过,在路上看到它那个有点设计感的车标,多半还会以为是小鹏又出了什么新款。
可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快要无人问津的品牌,出身却高贵得吓人。它的背后,站着沃尔沃和吉利这两座大山,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。它的前身,甚至是沃尔沃的御用高性能改装赛车队,带着赛道基因而来。当年它横空出世,一上市市值就冲破200亿美元,所有人都觉得,特斯拉真正的对手来了。谁能想到,短短几年,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,会在中国市场输得这么彻底?
其实,这场大撤退早有预兆。看看今年的销量数据就明白了,2025年上半年,一月到六月,极星在偌大的中国市场,总共就卖出去69辆车。一月份卖得最多,有56辆,到了四月和五月,销量直接挂零。这个数字,可能还不如一些小县城里卖老年代步车的摊位一天的生意好。销量惨淡成这样,关闭门店、裁撤在华业务,也就成了必然。
极星的溃败,几乎是一手好牌打到烂的经典案例。2019年,它的第一款车Polestar 1亮相,直接定价145万,还搞全球限量。这操作,摆明了是要把自己打造成超豪华品牌。想法很丰满,但市场根本不买账,2020年全年,这款车在国内的上险量只有区区24辆。高端故事讲不通,极星赶紧调转船头,推出价格更亲民的极星2,目标直指特斯拉Model 3。
问题又来了,就在大家以为它要开始务实的时候,那个令人费解的定价策略出现了。在国内生产的极星3,卖给国人的价格是88万,而海外售价,竟然比国内便宜了20万。据说中国区的员工反复提出异议,但瑞典总部就是不听,理由是要维持品牌调性。这种傲慢,直接把本就不多的潜在客户推了出去。
更深层的原因,在于其僵化的管理体制。极星的总部远在瑞典,所有重大决策都要等总部拍板。中国汽车市场瞬息万变,等瑞从总部睡醒再开会,黄花菜都凉了。这种慢半拍的反应,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新能源车市场里,是致命的。七年时间,中国区换了八任CEO,比它发布新车的速度还快,内部的混乱和战略的摇摆可见一斑。
有趣的是,在国内一败涂地的极星,在海外市场却活得相当滋润。靠着沃尔沃的渠道,它在欧美市场颇受认可,今年前六个月的全球销量达到了3.03万辆,同比增长了51%。这种强烈的反差,恰恰说明了极星的失败,不是产品力的彻底失败,而是对中国市场彻头彻尾的误读和水土不服。
从市值蒸发近1800亿,到一年亏损20亿美元,再到如今黯然关闭实体门店,极星的故事给所有试图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品牌提了个醒。在这里,血统和背景早已不是护身符,傲慢和迟钝才是最快的毒药。
他们或许真的能在2027年实现全球现金流转正的目标,但那个故事里,大概已经和中国市场没什么关系了。对这个曾经的特斯拉劲敌,你又有什么想说的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