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特斯拉修改FSD(全自动驾驶)定义,不再提“无需人类干预”。回溯2014年,马斯克承诺实现5级自动驾驶(车辆全独立运行),但如今FSD仍停留在2级辅助驾驶(需人随时接管),十年承诺成了未兑现的“饼”。
技术与监管难题凸显。特斯拉坚持“纯视觉方案”(仅靠摄像头感知),可美国IEEE评估显示,其在暴雨、逆光时失效概率,是“激光雷达+摄像头”融合方案的3.7倍。监管端更棘手,美国加州车管所诉其虚假宣传,中国要求FSD改名“智能辅助驾驶”。
但争议没绊住销量。2025年9月国内首周,特斯拉卖了1.43万辆,超小米、小鹏之和。调研显示,不少车主觉得2级辅助驾驶够日常用,再加上充电网络、品牌溢价,他们愿包容技术争议,就像“短途代步,有基础功能就够”。
不过,销量背后的消费者不满也在发酵,尤其针对FSD的“溢价陷阱”。不少人花数万元买FSD,本以为能享“全自动”,结果发现得全程盯路况,感觉“买了半成品”。可维权难,因技术承诺没写进合同细则,如同“买手机盼升级5G,结果只给4G,只能认栽”。
对比竞品,特斯拉的技术路线更显“固执”。谷歌Waymo已开无人驾驶出租车,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;百度Apollo靠“车路协同”(路侧设施助感知)推进。
而特斯拉死守纯视觉,被指“省激光雷达成本,牺牲部分安全”,像“为省钱少装安全配置”。
特斯拉困境是行业缩影:5级自动驾驶远未落地,企业却早拿“未来”当卖点。破局需技术务实、宣传规范——别再用“全自动”画饼,说清真实水平,才对消费者负责,也让自动驾驶走得稳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