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幻想过骑着摩托车,风一样地穿过街头巷尾?我记得我人生第一辆摩托,是在厂区门口看到一个看着“拉风”的大叔骑来的,那时候的我觉得,摩托车简直就是自由的象征——两个轮子一台发动机,哪管你堵不堵车、刮不刮风。可是你有没有想过:为什么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直到今天,才算真正活起来,而且干啥都要政策先“点头”?
先扯个问题,摩托车到底有什么用?老早以前,它就是“代步工具”,没钱买车就骑小排量摩托进城。可是现在,不少年轻人拿摩托当乐趣,当“玩具”,甚至把它当作一种审美、一种姿态。为什么摩托车从吃饭工具变成了精神消费品?这事,跟整个中国的摩托车发展历程和政策变迁有关——也许你没细品过,但回头看看,挺有意思。
中国摩托车行业,起步晚不晚?其实真不晚,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我们自己的“井冈山”牌摩托车就出生了。但“有了娃,还得能养活、能带出去溜达”,对吧?事实是,中国经济发展那时候才刚刚开头,大家真心没闲钱玩摩托。后来经济慢慢好了,城镇化一推进,摩托车成了主力代步工具。几百万、几千万辆的产销量就这么滚起来。但你别狂,这种盛景很快被“禁摩令”戳个窟窿。
一个问题来了:为什么会禁摩?摩托到底惹了谁?禁摩这事其实是安全、环境、管理、城市发展等一大堆事的“锅”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摩托车出事故多,偷盗多,城市噪音也大,交警和城管都头疼。于是乎,1985年开始全国大力推行“禁摩限摩”政策,摩托车就成了“城市之殇”。小县城还能踩油门溜一圈,你要在大城市耍帅,分分钟被没收罚款。这一代国人摩托文化,就这样夭折半截。
但你想过没有,这事早晚得反转。城市流动性越来越强,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个性张扬,天天堵车,地铁挤爆,开车养不起,摩托这玩意又慢慢成了“解药”。近几年,全国各地禁摩限摩政策悄悄松绑,西安、成都、重庆这些城市带头“解禁”。这背后体现什么?那就是摩托车的供需结构和消费心态变了。别再一味把摩托当作“安全隐患源”,而是看作一种现代交通工具,而且是年轻人追求生活方式的工具。
再想一想,新一代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大排摩托?消费升级呗。小排量摩托就是满足“生存”;中大排量摩托,就是“生活”和“趣味”。有点像以前的自行车和现在的公路车、山地车,你花的钱根本不是买工具,而是在买生活,买身份。2022年数据显示,Z世代用户三亿多,成了摩托市场主力军,他们追求什么?不是上班打卡用的爬楼梯车,是能出去摩旅、能玩乐的“大排摩托”,这本质上是消费升级和需求个性化。
摩托的分类也是挺有讲头。按排量分,有小排量、中排量和大排量,小排量骑去买菜;大排量玩嗨兜风。按结构分,又有“踏板、弯梁和跨骑”,踏板车就是日常通勤小工具;跨骑才更适合公路摩旅、越野,每种都对应不一样的人群和场景。你是不是发现,越来越多的大城市,开始出现专业摩托店,路上也不再“一色小排量油老鼠”,而是巡航、街车、拉力、越野齐聚。摩托车玩法、用途的丰富化,倒逼了行业生产研发的多样化。
中国摩托车行业为啥能持续壮大?一是市场基数巨大,农村和中小城市还没饱和题材;二是摩托车已经成了全球市场的主角之一——出口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哪哪都要用中国摩托,海量订单支撑国内企业的发展。三是技术进步。一开始我们拼“便宜”,后来逐渐开始搞“自主研发”:什么电喷发动机、减震器升级,材料创新,甚至新能源摩托也在路上。中国摩托车技术,现在在全球排不上第一也绝不是垫底。
政策呢?以前天天打压摩托,现在逐渐鼓励合规发展,开始“以管代禁”。禁止是最简单的懒政,管住才能让市场健康活着,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制订 “摩托车分类型管理”、“限定区域使用”、“出行场景细分”,既能保证安全,又能让摩托和汽车、电动车共享城市空间。你可能没觉得这有啥了不起,但千万别小看“政策的风向”,它一旦转变,背后就是巨大的市场活力——没有政策松绑,产业升级也白玩。
摩托行业到底有哪些“坑”?其实主要是技术和市场的升级。以前摩托车企业数百家,一个比一个便宜,最后大家都被价格战干成“没技术、没利润”。现在拼的是技术、服务、品牌和细分市场——谁能把细分用户抓住,谁能搞出高质量、个性化的玩具,谁就能活下去。那些还在拼价格的小厂,迟早得被淘汰。
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,摩托车不仅是城市的事,农村更有看头。在很多村镇,摩托是主要交通工具,拉货载人没它真不行。可是农村市场还面临安全、售后、低价等一系列麻烦——买得了骑不起,修得了用不起,乱停乱放出事故的也不少。怎么管、怎么服务、怎么进步,也都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难题。农村摩托要的是实在和靠谱,品牌、价格、服务得跟上,才能真正把市场做大做强。
那行业头部企业是谁?宗申、隆鑫、春风、钱江、豪爵等等,他们早就不满足于国内市场,海外业务做得风生水起。产品从自行车级别“升级到坐骑级”,甚至开始往高端品牌化方向走。这事其实挺值得琢磨,未来摩托车市场的竞争,不是单靠“数产量”,而是“谁能抓住消费升级和用户心理”——你是卖工具还是卖潮流?你是仅卖机器还是也卖情怀?品牌、细分、服务、创新,每样都得有板有眼,不然分分钟被淘汰。
你觉得未来摩托车行业是涨是跌?我认为总体规模会缓慢稳定,不会暴涨也不会断崖。新技术带来的变革肯定存在,比如电摩、智能化、共享出行,但这些不是一夜之间就能“全部替换燃油摩托”。农村和三四线城市还是刚需,城市市场则靠“体验经济”和“生活方式”拉动。大排量玩乐摩托会越来越细分,用户越来越精准,想靠“大锅饭”过日子基本没戏。
最后一问,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跟我们老百姓到底有啥关系?其实关系特别大。每一次摩托车的发展变革,背后都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:城乡差距缩小、消费升级、政策松绑、技术进步,每一样都对我们的生活方式、交通习惯、消费需求产生直接影响。摩托车不只是两个轮子的工具,它是每个时代年轻人“造梦”的载体,是一群人对自由、速度和生活方式的追求。
这样来看,摩托车行业的本质,从工具到生活、再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转变,是中国市场成熟的见证。以后你再看到路上疾驰而过的摩托,别只觉得它是噪音——也许那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标志,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相信的风。
在风里,有自由,也有时代的故事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