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7 月,小米 YU7 上市仅一个月,全国二手车市场便出现近百台准新车源,MAX 版本挂牌价普遍高于新车售价 1 万 - 2 万元,部分稀有配色加价幅度甚至达到 1.6 万元。这种 "新车未热二手先火" 的现象,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,也暴露出传统二手车交易模式与智能汽车时代的碰撞。
一、现象透视:现车为王的畸形市场生态
小米 YU7 自 6 月 26 日发布以来,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台,但受限于一期工厂 15 万辆年产能,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53-56 周(约 13 个月),即便最快的 MAX 版也需等待 33-36 周。这种 "饥饿状态" 催生了特殊的消费心理:部分消费者愿为现车支付溢价,某鎏金粉配色车型甚至加价 1.6 万元仍供不应求。车商坦言:"客户不想等大半年,时间成本比金钱更重要"。
专业车商在发布会当天抢订首批现车,交付后立即加价转手;另有二手车商从首批车主手中溢价收购,形成 "二次加价"。这种层层加码的模式,使部分准新车价格突破 40 万元,远超官方指导价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闲鱼等平台出现大量 "转让订单",临近交付的订单加价高达 1.8 万元,而小米官方明确表示不支持转单,此类交易存在法律风险。
与官方交付周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二手车商承诺 "交钱后当天可提"。一位车商展示钛金属色 MAX 版本现车时表示:"车子还没上牌,从 4S 店拖回来直接过户,省去一年等待时间"。这种 "即买即得" 的体验,精准击中了急于提车的消费者痛点。
二、车商视角:生存压力下的理性选择
车商坦言,他们的加价行为并非单纯牟利。"鎏金粉配色稀有,我从车主手里收车就加了 1.2 万元,再加上过户费、整备成本,最终只能赚 4000 元"。这种 "高进高出" 的模式,本质是产能短缺下的成本传导。有车商透露:"我们也知道加价不讨好,但不加价连收车钱都回不来"。
针对工信部拟推行的 "新车登记后 6 个月内禁止转二手" 政策,部分车商已开始调整策略。"现在重点收能在政策落地前完成过户的车源,或者转向周边省份交易",某二手车行负责人表示,"如果政策实施,近 80% 在售车源将无法流通,我们必须提前布局"。
车商敏锐察觉到,年轻用户对现车的需求更为迫切。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调查显示,35 岁以下群体中,68% 愿意为现车支付溢价,而成熟消费者更倾向于等待官方交付。这种代际差异,使车商将目标客户锁定在年轻家庭和科技爱好者群体。
三、法律与行业:规范与创新的双重挑战
工信部拟议的 "新车登记后 6 个月内禁止转二手" 政策,旨在从源头切断套利空间。若政策落地,当前市场上近 80 台在售车源的流通合法性将受到直接影响,迫使投机者退出市场。但政策也面临执行难题:如何界定 "准新车" 范围,如何防止跨省倒卖,均需细化操作细则。
从物权角度看,二手车商收购未过户车辆存在巨大隐患。河南郑州曾发生车主过户后被原车主远程锁电的案例,凸显智能汽车 "数字车权" 与物理产权的分离风险。律师提醒,消费者通过非官方渠道购车,若未签订书面协议,可能面临 "车财两空" 的局面。
小米汽车购买协议明确规定,订单锁定后登记主体信息不可修改,仅允许直系亲属间转单。但现实中 "代持购车" 现象普遍,部分车商通过伪造亲属关系规避限制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契约精神,也可能触犯《民法典》关于合同欺诈的条款。有行业协会建议,建立 "新能源二手车交易保证金" 制度,要求车商预存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消费者权益保障。
四、市场展望:产能释放与消费理性的回归
随着 7 月底二期工厂投产,小米 YU7 年产能将提升至 45 万辆,预计四季度起交付压力逐步缓解。行业分析指出,若武汉工厂 2026 年如期投产,百万辆级产能将彻底改变市场供需格局,届时二手车溢价空间将大幅收窄。有车商已开始调整库存策略:"现在尽量少收车,等产能上来后价格肯定会降"。
小米 YU7 标配的 800V 高压平台、激光雷达等配置,使其在技术层面领先同价位车型。但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极快,2026 年或将出现续航超 1000 公里的量产车型,届时现款 YU7 的二手残值可能面临较大波动。车商对此表示担忧:"如果新技术车型上市,现有的加价车源可能砸在手里"。
建议在小米汽车 APP 增设 "购车风险提示" 专区,以动画形式演示二手车交易陷阱。联合消协开展 "新能源二手车消费课堂",通过线下体验店、线上直播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和验车技巧。有车商主动参与此类活动:"我们也希望市场规范化,这样才能长期经营"。
全部评论 (0)